迢递分符竹,因循度岁华。
地将鲸海接,路与凤城赊。
触石云频起,衔山日易斜。
潮平聚渔市,水落见人家。
吏隐偏知幸,民谣岂敢誇。
无嫌勾漏僻,且得养丹砂。
迢递分符竹,因循度岁华。
地将鲸海接,路与凤城赊。
触石云频起,衔山日易斜。
潮平聚渔市,水落见人家。
吏隐偏知幸,民谣岂敢誇。
无嫌勾漏僻,且得养丹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外地度过一年的情景和心境。诗的开头"迢递分符竹,因循度岁华",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如同竹子一年比一年长高,岁月静好却也令人感慨。
接着"地将鲸海接,路与凤城赊"一句,借用夸张的手法,将大地比作可以直通海底的大鲸,道路则延伸到传说中的仙境凤城,展示了诗人对遥远故土的思念和向往。
"触石云频起,衔山日易斜"一句,则是描写自然景观。石头触动天空,云雾随之而生;山峦似乎在吞没日光,日影也因此而移动,这些都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和捕捉。
"潮平聚渔市,水落见人家"表明了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场景。当潮汐平息时,渔夫们在岸边集市交易;当河水干涸时,可以看到原先被水掩盖的人家。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平凡生活的向往和欣赏。
"吏隐偏知幸,民谣岂敢誇"一句,透露出诗人在外地任职时,对于自身命运的感慨。官吏们对自己的幸福往往心存侥幸,而百姓间的传言又怎能不夸大其词呢?
最后"无嫌勾漏僻,且得养丹砂"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他在偏远之地也没有怨恨,只是安于现状,静心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如同服食仙丹一样。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异乡度过一年的平淡而深长的情感体验。
风壤瞻唐本,山祠阅晋馀。
水亭开帟幕,岩榭引簪裾。
地绿苔犹少,林黄柳尚疏。
菱苕生皎镜,金碧照澄虚。
翰苑声何旧,宾筵醉止初。
中州有辽雁,好为系边书。
子夜雪华馀,卿家月影初。
酒香薰枕席,炉气煖轩除。
晚岁宦情薄,行军欢宴疏。
相逢剩取醉,身外尽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