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峰下,云雨台边,似曾亲见瑶姬。
缥缈氤氲,宛如荐枕当时。
只是先王曾幸,怎襄王、梦里重思。
些个事,教针神代揣,欲绣还疑。
莫问去来何意,更搴帱请御,整佩还持。
但问图中,一行绮语谁题。
好从色丝黄绢,想拈针、少女风姿。
恰称得,犊车人、绝妙好辞。
琵琶峰下,云雨台边,似曾亲见瑶姬。
缥缈氤氲,宛如荐枕当时。
只是先王曾幸,怎襄王、梦里重思。
些个事,教针神代揣,欲绣还疑。
莫问去来何意,更搴帱请御,整佩还持。
但问图中,一行绮语谁题。
好从色丝黄绢,想拈针、少女风姿。
恰称得,犊车人、绝妙好辞。
这首《声声慢》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为王阮亭题写的一首词,专门为了赞美一幅描绘高唐神女的女子刺绣作品。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对古代神话人物瑶姬的追忆与赞美。
词的开篇“琵琶峰下,云雨台边”,以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仿佛瑶姬就在这山水之间,让人不禁联想到她的飘渺与美丽。接下来的“似曾亲见瑶姬”一句,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瑶姬的怀念之情。
“缥缈氤氲,宛如荐枕当时”通过“缥缈氤氲”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瑶姬的神秘与超凡脱俗,同时将她与“荐枕”联系起来,暗示了她与人间的某种关联或情感。接下来的“只是先王曾幸,怎襄王、梦里重思”则借用了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的故事,表达了对瑶姬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瑶姬与先王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
“些个事,教针神代揣,欲绣还疑”这一句,巧妙地将神话故事与现实中的刺绣艺术相结合,通过“针神”这一角色,表达了对瑶姬故事的传承与对刺绣技艺的尊重。最后,“莫问去来何意,更搴帱请御,整佩还持”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瑶姬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但问图中,一行绮语谁题”将话题转向了那幅描绘高唐神女的刺绣作品,引出了对作品本身及其背后故事的思考。接下来的“好从色丝黄绢,想拈针、少女风姿”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创作这幅作品的少女形象,以及她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最后一句“恰称得,犊车人、绝妙好辞”巧妙地将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创作相连接,通过“犊车人”这一角色,表达了对这幅作品及其创作者的高度评价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寓意与美学价值。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巧妙的结构安排,不仅赞美了高唐神女的美丽与神秘,也表达了对艺术创作及其背后故事的深深敬仰与赞美。
诸法本来绝待,触目且拘碍。
只因断臂觅心,便有人求忏罪。
无文印子既成,付法传衣厮赖。
致令卢老黄梅,坠石腰间舂碓。
将谓有法与人,问著却言不会。
引得后代儿孙,尽作韩獹逐块。
虽欲扶竖宗乘,奈何东倒西傫。
子细检点将来,直是令人叵耐。
若也尽令而行,一击须教粉碎。
有时静坐思量,就中也有可爱。
深沙共脩罗结亲,金刚与土地指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