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程存虚梦与六人饮酒赋诗余亦与焉而眉长夹鼻下与髯齐觉而记其诗以见示或以此为余寿徵因忆罗汉中有长眉尊者戏次韵》
《程存虚梦与六人饮酒赋诗余亦与焉而眉长夹鼻下与髯齐觉而记其诗以见示或以此为余寿徵因忆罗汉中有长眉尊者戏次韵》全文
宋 / 汪炎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莫是阿罗汉,前身住化城。

梦犹形法相,业未刬诗情。

矧复论修短,真当外死生。

世人宽作计,端欲俟河清。

(0)
注释
阿罗汉:佛教中的修行最高果位,已断除一切烦恼的人。
化城:比喻修行者的暂时居所或境界,不是永恒的住所。
法相:佛法的形象或教义的表现形式。
业未刬:修行尚未完全消除过去的业力。
诗情: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可能指世俗情感或佛家所说的执着。
修短:寿命的长短。
死生:生死轮回。
宽作计:以宽广的心胸看待事物。
俟河清:期待世间变得清澈,比喻期待太平盛世。
翻译
这难道是阿罗汉,他之前住在化城之中?
梦境中仍保留着佛法的形象,但修行的业力还未消除诗歌的情感。
更何况还要讨论寿命长短,真正要超脱生死界限。
世人常以宽广的心胸看待,只期盼世间能如河水澄清般太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汪炎昶的作品,名为《程存虚梦与六人饮酒赋诗余亦与焉》。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以佛教修行和禅机为背景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于出世间之理想的人生态度。

“莫是阿罗汉,前身住化城。”开篇即描绘一个超脱尘世、已达到阿罗汉境界的前生形象,居住在神话中的仙城之中。这里的“阿罗汉”是佛教术语,指的是已经断尽烦恼、达到解脱的人。

“梦犹形法相,业未刬诗情。”第二句通过“梦犹”表达了对往昔记忆的模糊感受,同时强调了修行中的“法相”,即按照佛法所规定的修行方法来观察和体会。然而,“业未刬诗情”则显示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情感依旧不能割舍,这里可能隐含着对尘世情感的留恋。

“矧复论修短,真当外死生。”在这两句中,作者提出了对生命长短的辩论,并用“真当外死生”来表达一种超脱生死之见,即将生与死看作是外界的事物,而自己则置身于此之外。

“世人宽作计,端欲俟河清。”最后两句则是一种对于时事的感慨。世间的人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筹划,而作者则表达了一种等待天净地宁的心态。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尘世与出世,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学上的自我超越,通过借鉴佛教思想来表达个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作者介绍

汪炎昶
朝代:元

猜你喜欢

从端州采砚归有作·其一

风帆朝别七星冈,路自羚羊向五羊。

二水合为三水大,西江流比北江长。

木棉树树如烽火,山雉飞飞过石梁。

采得紫云东洞石,归来书案有辉光。

(0)

读荆轲传作六首·其五

多事田光苦殉名,匆匆伏剑激荆卿。

英雄不肯言成败,节侠何知有死生。

皆白衣冠持大斗,尽冲毛发上长缨。

离觞未半驱车去,风叶哀含变徵声。

(0)

赠家泰士兄·其五

麑衣散发亦逢迎,高简空驰世外声。

岂有林宗能绝俗,自来巢父不知名。

稻粱人肯肥閒客,薇蕨天犹靳寡兄。

无限微辞写哀怨,湘累子姓总多情。

(0)

上十八滩·其二

双帆倾仄入洪波,勍敌其如巨石多。

水底风雷争喷出,烟中林岫暗飞过。

蛇蟠有气吹黄叶,猿饮无声下绿萝。

末至储潭犹险在,且从中直玩岩阿。

(0)

病中奉柬王南区使君兼送之任川南·其四

一室沈冥日,全家惨淡秋。

无生曾亦学,不死欲何求。

香烬烟犹袅,灯残焰未收。

念君行有日,相诀且淹留。

(0)

暮春村行·其一

水涨平桥断,微茫春渚西。

不知一片雨,添得几长溪。

渔艇渡头冷,白鸥人外低。

因看木棉树,村落未曾迷。

(0)
诗词分类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诗人
崔玄亮 顾云鸿 赵匡胤 蔡温 于頔 李侗 鹿善继 陈道复 毕仲衍 裴光庭 耶律隆绪 姚月华 陈均 韦丹 蔡必胜 包播 裴廷裕 范纯礼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