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披毫末,江山入座中。
桥分沙岸水,树绕石林风。
已觉沧洲远,还疑玄圃通。
生绡仅盈尺,万里对无穷。
金碧披毫末,江山入座中。
桥分沙岸水,树绕石林风。
已觉沧洲远,还疑玄圃通。
生绡仅盈尺,万里对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精致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之美。诗中的“金碧披毫末”以夸张的手法形容画作的精美,仿佛每一笔都闪耀着金碧辉煌的光芒,引人入胜。
“江山入座中”则巧妙地将观者置于画境之中,仿佛置身于山川之间,感受大自然的雄伟与壮阔。接下来的“桥分沙岸水,树绕石林风”,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与动态美,桥、水、沙岸、树、石林、风,这些元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已觉沧洲远,还疑玄圃通”两句,运用了对比与想象的手法,一方面表达了对远方沧洲的向往,另一方面又让人联想到传说中的仙境玄圃,暗示了画作不仅局限于现实,更超越了现实,带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最后,“生绡仅盈尺,万里对无穷”总结了整个画面的精妙之处。虽然画布仅有尺许之宽,却能展现出万里的辽阔景象,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与广阔的创作视野。这不仅是对画作本身的赞美,也寓意了艺术能够超越有限的物质世界,触及无限的精神领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小画的细腻描绘与深刻感悟,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与艺术创造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意境与哲思的佳作。
卢泉之木百尺长,下荫泉色如木苍。
蘋风荷雨洒面凉,倒影摇荡天沧浪。
网登锦鳞蒲荇香,何以贯之柳与杨。
古来希价入咸阳,贪功害能相中伤。
君今已出纷争外,但思烟波春渺茫。
奉亲安乐一杯水,卢泉之滨可忘死。
弃置锄犁就车马,从来计出古人下。
尘埃好在三尺桐,不疑万世期子野。
明经使者著书郎,风雨乘驲忘夙夜。
回车过门问无恙,何意深巷勤长者。
圣师之后盖多贤,领略世故有馀暇。
白面长身虽不见,好古发愤尚类也。
自然身如警露鹤,每先鸣鸡整初驾。
北行河决所至郡,肃肃王命哀鳏寡。
力排滹沱避城郭,深泽疲民且田舍。
贾生三策藏胸中,羿矢百中不虚舍。
行归定拜关内侯,但赐黄金恐非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