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沦涟。穿篱一只撅头船。万灶炊烟都不起。
芒履。落日捞虾水田里。
天水沦涟。穿篱一只撅头船。万灶炊烟都不起。
芒履。落日捞虾水田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动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之美。
“天水沦涟”,开篇即以“沦涟”二字描绘出水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的景象,给人一种广阔无垠的感觉。“穿篱一只撅头船”,接着诗人细腻地刻画了一只小船穿过竹篱的情景,形象生动,仿佛读者也能感受到船行水上的轻盈与自由。这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当地人民与水的密切关系和对水道的熟悉。
“万灶炊烟都不起”,这一句则转而描写江南乡村的生活场景。在广阔的田野上,炊烟袅袅升起是常见的景象,但此刻却“不起”,可能是因为时间尚早或天气特殊,这种反常的静谧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江南乡村生活的恬淡与和谐,也暗示了某种期待或故事的背景。
“芒履。落日捞虾水田里。”最后两句将视角转向了劳作的人们。穿着芒鞋(草鞋)的农夫,在落日余晖中于水田中捞虾。这不仅是对劳动场景的描绘,也是对勤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的赞颂。芒履象征着农民的辛劳与朴实,落日与水田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劳动的喜悦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与田园生活,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劳动人民辛勤付出的敬意,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的画卷。
不行心处,不尽凡心。
若于心处见于凡心,不妨个个了得心心。
不挂本衣,不著元裳。自求本衣,再装元裳。
不用人人,会取堂堂。何须正当,何坐空床。
正当恁么,尚在虚旁。切忌未生,坐妙路方。
如起归信,更堪厚赏。毕竟舍去,一树花香。
华峰壁立为初友,雁宕深奇为指南。
临济儿孙上封老,见今说法在灵岩。
曹溪大士出现世,谁其侍者道人利。
雷轰电激槌拂间,涓滴无遗水传器。
而今底事难覆藏,盖是火后茎茅长。
未言字字负此老,且要浩浩流诸方。
最初有个譊讹处,遍示知音著何语。
东山有语人未知,请问东湖老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