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泽年年祭必躬,敢缘暑候懈虔衷。
大昕因下修殷荐,北至惟时报巨风。
三献庖升四足鼎,八成乐叶七弦桐。
瑞云已自敷祥霔,愿霈鸿施遍锡丰。
方泽年年祭必躬,敢缘暑候懈虔衷。
大昕因下修殷荐,北至惟时报巨风。
三献庖升四足鼎,八成乐叶七弦桐。
瑞云已自敷祥霔,愿霈鸿施遍锡丰。
这首诗描绘了夏至日在北郊举行祭祀活动的情景,展现了古代帝王对于祭祀仪式的重视与虔诚。首句“方泽年年祭必躬”,点明了每年夏至日皇帝亲自参与祭祀方泽(古代祭地之坛)的庄重仪式。接着“敢缘暑候懈虔衷”一句,表达了即使在炎热的夏季,皇帝也不因身体不适而放松对祭祀的敬畏之心。
“大昕因下修殷荐”描述了黎明时分,祭祀开始,以丰盛的祭品献给神灵。“北至惟时报巨风”则暗示了祭祀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特定的自然现象,以此作为神灵降临的象征。
“三献庖升四足鼎,八成乐叶七弦桐”两句,详细描绘了祭祀仪式中的具体环节:三次献祭,使用四足鼎盛放祭品;音乐部分则使用七弦琴演奏,共八次完成。这些细节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严谨和繁复。
最后,“瑞云已自敷祥霔,愿霈鸿施遍锡丰”表达了对吉祥云彩的期待,以及希望神灵赐予大地丰饶的祈愿。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祭祀活动的神圣与庄严,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与神灵的敬畏之情。
冷彻蓬壶,翠幢鼎鼎生香。
十顷玻璃,望中无限清凉。
遮风掩日,高低衬、密护红妆。
阴阴湖里,羡他双浴鸳鸯。
猛忆西湖,当年一梦难忘。
折得曾将盖雨,归思如狂。
水云千里,不堪更、回首思量。
而今把酒,为伊沈醉何妨。
白玉磋成,香罗捻就,为谁特地团团。
羡司花神女,有此清闲。
疑是弓靴蹴鞠,刚一踢、误挂花间。
方信道,酴醾失色,玉蕊无颜。凭阑。
几回淡月,怪天上冰轮,移下尘寰。
奈堪同玉手,难插云鬟。
人道转官球也,春去也,欲转何官。
聊寄与、诗人案头,冰雪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