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岩孤寺倚中霄,伐鼓鸣金尚早朝。
长占山光茅搆屋,平分野色竹为桥。
凭谁作主惟看月,看客频来亦惧潮。
沧海几更尘世在,山灵何意晚相招。
巉岩孤寺倚中霄,伐鼓鸣金尚早朝。
长占山光茅搆屋,平分野色竹为桥。
凭谁作主惟看月,看客频来亦惧潮。
沧海几更尘世在,山灵何意晚相招。
这首明代诗人黄廷用的《紫霄用韵》描绘了一幅静谧而超凡的山中寺庙景象。首句"巉岩孤寺倚中霄",以峭立的山岩和孤独的寺庙映衬出环境的高峻与清寂,仿佛寺庙直插云霄,超脱尘世。"伐鼓鸣金尚早朝"则暗示寺庙僧侣们清晨就开始进行仪式,鼓声和钟声回荡在山谷之间。
接下来的两句"长占山光茅搆屋,平分野色竹为桥",进一步展现了寺庙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茅草屋借着山光显得质朴而宁静,竹子搭成的桥梁则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景色,增添了诗意。
"凭谁作主惟看月,看客频来亦惧潮",诗人以月亮和潮水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的力量,表达出对无常世事的感慨,同时也暗示寺庙是超然于世俗纷扰之外的避风港。
最后两句"沧海几更尘世在,山灵何意晚相招",诗人以沧海和山灵寓言,感叹尘世的沧桑变化,而山灵却在傍晚时分邀请他共度,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紫霄寺的清幽环境和诗人在此的感悟,展现出作者对自然和禅意的深深敬畏。
兹山虽特起,远窥殊未豪。
三休出云际,始知盘踞高。
大江分一线,众峰环千遭。
溪谷粗可辨,绿树皆蓬蒿。
羽衣何年来,钓取海上鳌。
盛衰伸臂顷,古屋风颾颾。
元和有遗刻,双旌挟时髦。
想见饮清旷,秀句含春醪。
万世同一兀,名字空嘈嘈。
吾其鍊仙骨,玉京摘蟠桃。
小庭深。有苍苔老树,风物似山林。
侵户清寒,捎池急雨,时听飞过啼禽。
扫荒径、残梅似雪,甚过了、人日更多阴。
压酒人家,试灯天气,相次登临。
犹记旧游亭馆,正垂杨引缕,嫩草抽簪。
罗带同心,泥金半臂,花畔低唱轻斟。
又争信、风流一别,念前事、空惹恨沈沈。
野服山筇醉赏,不似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