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笋看成竹,春风去不知。
麦天蚕上早,槐日燕飞迟。
褐短偏怜妇,家贫更惜儿。
十年霜鬓白,未必总因诗。
新笋看成竹,春风去不知。
麦天蚕上早,槐日燕飞迟。
褐短偏怜妇,家贫更惜儿。
十年霜鬓白,未必总因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泊自然、对生活有着深刻体会的意境。开篇“新笋看成竹,春风去不知”两句,通过新生的竹笋和不经心的春风,表达了时间流逝与生长之间的无常关系。接下来的“麦天蚕上早,槐日燕飞迟”则描绘了一幅农事景象,麦田里蚕虫早已开始活动,而槐树下的燕子却悠闲自得地飞翔,这既是对自然界生命节奏的观察,也隐喻了人世间勤劳与悠闲的不同命运。
中间两句“褐短偏怜妇,家贫更惜儿”转向了家庭生活,褐色衣裳通常象征着平民百姓,“偏怜妇”表达了诗人对困苦中的女性所持有的怜悯之情。紧接着的“家贫更惜儿”则进一步揭示了在贫困家庭中,对孩子的关爱与担忧。
最后两句“十年霜鬓白,未必总因诗”则是对个人命运的一种反思。诗人通过十年的光阴让鬓发变白这一事实,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个人境遇的感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是否所有的白发都仅仅因为吟咏诗书而成?这里诗人可能在反思个人的文学追求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家庭生活以及个人命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感悟,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态度。
枯桑河上村,寥落旧田园。
少小曾来此,悲凉不可言。
访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
久歉家僮散,初晴野荠繁。
客帆悬极浦,渔网晒危轩。
苦涩诗盈箧,荒唐酒满尊。
高枝霜果在,幽渚暝禽喧。
远霭笼樵响,微烟起烧痕。
哀荣孤族分,感激外兄恩。
三宿忘归去,圭峰恰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