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场毕竟属虚名,大器何妨待晚成。
容易蹉跎惟色养,最难假借是乡评。
品如金玉文同贵,语带烟霞气自平。
较我十年论得失,读书还觉在山清。
名场毕竟属虚名,大器何妨待晚成。
容易蹉跎惟色养,最难假借是乡评。
品如金玉文同贵,语带烟霞气自平。
较我十年论得失,读书还觉在山清。
这首诗《酬徐同年荆山孝廉(其二)》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与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对人生、事业与道德修养的深刻见解。
首句“名场毕竟属虚名”,揭示了名利场中的虚幻本质,指出名声不过是表面现象,并非真实价值的体现。接着,“大器何妨待晚成”则鼓励人们不必急于求成,强调了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比喻为大器晚成,暗示真正的成就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
“容易蹉跎惟色养”一句,提醒人们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不应忽视对父母的孝顺与照顾,即“色养”,这是人生中容易被忽略但极为重要的部分。而“最难假借是乡评”则表达了获得社会认可的不易,强调了个人品德与行为的重要性,难以通过外力轻易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好评。
“品如金玉文同贵,语带烟霞气自平”运用了金玉并提、烟霞入语的比喻手法,赞美了高尚的品质与优雅的言辞,如同珍贵的金玉与美丽的云霞,自然流露出平和与高雅的气息。这不仅是对他人品德的赞誉,也是诗人自我修养的追求。
最后,“较我十年论得失,读书还觉在山清”以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十年得失的反思,以及通过读书获得心灵宁静的感悟。这里的“在山清”不仅指自然环境的清新,更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名利、孝道、品德、修养等多个层面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