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无双无只,深难到底渊洪。
无来无去不住,犹如法性虚空。
复能出生诸法,不迟不疾容容。
幸愿诸人思忖,自然法性通同。
心本无双无只,深难到底渊洪。
无来无去不住,犹如法性虚空。
复能出生诸法,不迟不疾容容。
幸愿诸人思忖,自然法性通同。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回波乐(其三)》。诗中以“心”为切入点,探讨了心灵的本质与宇宙的真理。
首先,“心本无双无只,深难到底渊洪。”这两句诗描绘了心的无限性和深邃性,指出心并非单一或有限的存在,而是如同深渊般深不可测,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和奥秘。
接着,“无来无去不住,犹如法性虚空。”这里进一步阐述了心的流动与不变的特性,它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就像虚空一样,既是空无一物,又包容万物。这种描述揭示了心的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它既是静止的,又是动态的。
然后,“复能出生诸法,不迟不疾容容。”这句话表明心具有创造性的力量,能够生成世间的一切现象,无论是快速还是缓慢,心都能从容不迫地进行创造。这反映了心在宇宙秩序中的作用,它既是万物的源泉,也是万物变化的节奏掌控者。
最后,“幸愿诸人思忖,自然法性通同。”诗人呼吁人们深入思考,认识到心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和谐与统一。这不仅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也是对宇宙整体规律的领悟。
综上所述,《回波乐(其三)》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和象征,深刻探讨了心的本质、宇宙的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了王梵志对于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洞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