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柳弯弓弦檿丝,剡荆作箭雉翎翍。
壮行幼学率由旧,蓬矢桑弧匪袭为。
揖让岂知争君子,闿抨惟觉惯童儿。
曾闻肃慎称遥贡,可惜周人未解施。
榆柳弯弓弦檿丝,剡荆作箭雉翎翍。
壮行幼学率由旧,蓬矢桑弧匪袭为。
揖让岂知争君子,闿抨惟觉惯童儿。
曾闻肃慎称遥贡,可惜周人未解施。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射箭的场景与传统习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诗人以“榆柳弯弓弦檿丝”开篇,生动地展现了制作弓箭的过程,使用了榆木和柳木作为弓材,檿丝作为弦,形象地勾勒出古代射箭工具的制作工艺。
接着,“剡荆作箭雉翎翍”一句,进一步描述了箭的制作,使用荆条作为箭杆,雉鸡的羽毛作为箭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材料的巧妙利用。通过这些细节,诗人不仅展示了古代射箭技艺的精湛,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智慧。
“壮行幼学率由旧,蓬矢桑弧匪袭为”两句,表达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肯定,即从小培养孩子学习射箭,这不仅仅是为了习得一项技能,更是传承一种精神和价值观。这里“蓬矢桑弧”是古代用来象征教育和成长的物品,意味着教育不应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发自内心的追求。
“揖让岂知争君子,闿抨惟觉惯童儿”则揭示了射箭在古代社会中的礼仪与竞技并存的双重意义。射箭不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示,也是一种礼节性的行为,体现君子间的谦逊与尊重。同时,射箭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学会竞争与合作。
最后,“曾闻肃慎称遥贡,可惜周人未解施”两句,提到了古代的贡品制度,肃慎国曾向周朝进贡,暗示了射箭技艺在古代可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贡品存在,同时也表达了遗憾之情,即周人未能充分理解和利用这种技艺的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射箭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人与自然、教育与礼仪、竞技与和谐之间的深刻联系。
翩翩射策东堂秀,岂复相逢豁寸心。
借问风光为谁丽,万条丝柳翠烟深。
去年燕巢主人屋,今年花发路傍枝。
年年为客不到舍,旧国存亡那得知。
胡尘一起乱天下,何处春风无别离。
芳岁不我与,飒然凉风生。
繁华扫地歇,蟋蟀充堂鸣。
感物增忧思,奋衣出游行。
行值古墓林,白骨下纵横。
田竖鞭髑髅,村童扫精灵。
精灵无奈何,像设安所荣。
石人徒瞑目,表柱烧无声。
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
位极君诏葬,勋高盈忠贞。
宠终禁樵采,立嗣修坟茔。
运否前政缺,群盗多蚊䖟。
即此丘垄坏,铁心为沾缨。
当其崇树日,岂意侵夺并。
冥漠生变故,凄凉结幽明。
悲端岂自我,外物纷相萦。
所适非所见,前登江上城。
倚楼临绿水,一望解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