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伴戴颙栖遁处,今成桑扈返真庵。
井沉桐月香台侧,窗掩松风石涧南。
每借佛灯翻贝蕳,几听僧梵绕花龛。
残经应已封蛛网,犹记山房半夜谈。
曾伴戴颙栖遁处,今成桑扈返真庵。
井沉桐月香台侧,窗掩松风石涧南。
每借佛灯翻贝蕳,几听僧梵绕花龛。
残经应已封蛛网,犹记山房半夜谈。
这首诗描绘了对逝去友人潘启纯的追忆,通过描述宝林僧舍的环境与氛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意境。首联“曾伴戴颙栖遁处,今成桑扈返真庵”以历史人物戴颙与桑扈为引子,暗示了诗人与友人曾一同隐居的生活,如今友人已逝,诗人独自怀念,仿佛回到了往昔的时光。颔联“井沉桐月香台侧,窗掩松风石涧南”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井边的桐月、窗前的松风和石涧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充满自然之美的环境,同时也暗含着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颈联“每借佛灯翻贝蕳,几听僧梵绕花龛”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宗教与自然融合的氛围,诗人似乎经常在佛灯下翻阅经书,聆听僧人的梵唱,这些场景不仅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亲近,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尾联“残经应已封蛛网,犹记山房半夜谈”则以“残经”与“蛛网”的意象,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模糊,但诗人依然记得与友人在山房中深夜长谈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友情的深切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在自然与宗教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充满了对生命、时间与友情的深刻思考。
绛云楼中十万卷,鸥波道人汉书最珍奇。
晚以兼金归甬上,拟之江南国主挥泪别故姬。
周郎展卷三嗟咨,汉书卷首何无汉官仪。
周郎斯言岂独悼鸥波,身世百感盖纷披。
一归海虞再甬上,名节递降难言之。
平康故院争柳妓,晚来卖国同符契。
不独衣冠惭司隶,周郎掩卷刲羊祭。
何不补写平陵之歌吊翟义。
稻梁异色菽豆黄,大车小担来村庄。
骈肩侧立官道旁,颁斌笑语争输将。
旧逋官税今并偿,归家盎缶犹余粮。
田家一饱如小康,乐岁之乐殊未央。
感怀忽说去年荒,曩者霖潦成水乡。
县官议赈急发仓,妻子啜泣犹啮糠。
入城逡巡乞一浆,辘轳中道回饥肠。
今年收获可补疮,又恐谷贱为农伤。
吾侪饥饱仰雨旸,篝车之愿那可常。
安得城门年年输入千万箱,不以菜色登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