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泉累月隐招提,携屐东归路不迷。
杖底客星严濑小,帆前禹庙越山低。
巨鳌十二浮灵鹫,强弩三千压水犀。
却为观涛生壮思,欲探沧海截虹霓。
云泉累月隐招提,携屐东归路不迷。
杖底客星严濑小,帆前禹庙越山低。
巨鳌十二浮灵鹫,强弩三千压水犀。
却为观涛生壮思,欲探沧海截虹霓。
这首诗《再渡钱塘江》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从隐居之地返回时,途经钱塘江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壮丽与豪情。
首联“云泉累月隐招提,携屐东归路不迷”,开篇即点明诗人隐居于云泉之间,经过长时间的静修后,带着行履(屐)向东归去,心中已有明确的方向,不需迷失。这里以“云泉”和“招提”(寺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颔联“杖底客星严濑小,帆前禹庙越山低”,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渡江时的景象。他手持拐杖,仿佛脚下的小溪边有颗客星在闪烁;而远处的帆船前,禹庙所在的山峦显得格外低矮。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视角,以及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深邃。
颈联“巨鳌十二浮灵鹫,强弩三千压水犀”,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想象中有十二只巨大的鳌鱼在江面上漂浮,它们的力量足以支撑起灵鹫;而江中的水犀(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则被强大的弓箭(三千支)所压制。这一联不仅展现了江面的波澜壮阔,也暗含着诗人对力量与平衡的思考。
尾联“却为观涛生壮思,欲探沧海截虹霓”,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钱塘江潮涌时的壮志豪情。他因观潮而激发出强烈的思绪,渴望探索那无垠的大海,甚至想要截断彩虹与霓裳。这不仅是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也是诗人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体现了其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青黄固非瞽者事,五色亦解盲人目。
皆知鬼瞰高人家,争欲相夸造华屋。
吾门今已似参元,更喜吹箫有名叔。
枢蓬牖瓮编此居,憎视纷华如桎梏。
凝尘满席一炉香,不以色界为可欲。
自非纯白不受垢,脱洗安能异流俗。
我方草草排数椽,随分鹪鹩一枝足。
檐前但许风月到,门外不妨松竹绿。
其他世幻何足云,自古贤人在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