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岧峣隐翠微,松阴行尽见朱扉。
岩花识面远迎笑,野鸟忘机近不飞。
相国书堂今寂寂,山僧法座久巍巍。
凭阑欲问当时事,白鹭无言立钓矶。
古寺岧峣隐翠微,松阴行尽见朱扉。
岩花识面远迎笑,野鸟忘机近不飞。
相国书堂今寂寂,山僧法座久巍巍。
凭阑欲问当时事,白鹭无言立钓矶。
这首元代诗人王都中的《登东山寺》,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禅意的山寺景象。诗中以“古寺岧峣隐翠微”开篇,巧妙地将古寺与四周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接着,“松阴行尽见朱扉”,通过行人的视角,引出寺庙的庄严之感,朱红的门扉在绿荫中显得格外醒目。
“岩花识面远迎笑,野鸟忘机近不飞”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岩花似乎认识了来访者,远远地微笑欢迎;野鸟因人而忘却了戒备之心,不再飞翔,展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自然状态。这种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赞赏。
后半部分“相国书堂今寂寂,山僧法座久巍巍”则转向对历史的追忆,相国书堂的寂静与山僧法座的巍然相对比,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最后,“凭阑欲问当时事,白鹭无言立钓矶”以诗人欲问而白鹭不语的场景结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与历史的深刻感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元代山水诗中的佳作。
海棠不入草堂手,雪堂乃与同春风。
草堂雪堂各千载,唐朝宋朝无两红。
露霏风袅非人为,夜染朝酣自化工。
大洋之内烟濛濛,不似周公礼乐中。
汉水之清,其石粼粼。仁寿公来思,汉水则清。
汉水之浊,其洄澳澳。仁寿公往思,汉水则浊。
农耰于野,不蹂一苗。贾驰于郊,不惊一毛。
公在襄阳,民生逍遥。
公来自东,襄民蹙蹙,止公毋西。
公来自吴,襄民蹙蹙,止公毋蜀。
金我襄城,汤我汉江。春我之筐,秋我之箱。
我耄皤皤,公昔年之,而曷捐之。
我孩婴婴,公昔体之,而曷置之。
日月躞躞,勿黧公色。霜露烈烈,勿华公发。
公发勿华,我生则遐。吁彼苍天,佑我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