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肃秋天迥。看紫塞、西风劲。
关门榆老,城头柳断,孤鸿留影。
渐满川、组练申军令。清苦日、胡笳称。
马萧萧、鸣未了,莲花幕底难听。
回首望江南,全然是、暮云遮定。
时向镜中看,都无青鬓剩。
穷塞主、枕头欹着,沉吟数、戍柝寒更永。
试语悲秋客,征夫愁更盛。
霜肃秋天迥。看紫塞、西风劲。
关门榆老,城头柳断,孤鸿留影。
渐满川、组练申军令。清苦日、胡笳称。
马萧萧、鸣未了,莲花幕底难听。
回首望江南,全然是、暮云遮定。
时向镜中看,都无青鬓剩。
穷塞主、枕头欹着,沉吟数、戍柝寒更永。
试语悲秋客,征夫愁更盛。
这首《塞垣春》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凄凉,充满了浓郁的边塞风情和深沉的情感。
首先,“霜肃秋天迥”,开篇即以“霜肃”点明季节,渲染出边塞秋季特有的肃杀氛围。“迥”字则强调了这种氛围的深远与辽阔。接着,“看紫塞、西风劲”,紫塞指的是边塞,西风强劲,既描绘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边防的严峻。
“关门榆老,城头柳断,孤鸿留影。”这三句通过“榆老”、“柳断”、“孤鸿”的形象,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寂寞,孤鸿的影子更是增添了孤独感。接下来,“渐满川、组练申军令”,描述了边防军队的严整与纪律,军令如山,体现了边防的紧张局势。
“清苦日、胡笳称。”胡笳是边塞特有的乐器,其声音清苦,象征着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战争的残酷。马的“萧萧”声,虽未完,却已传达出边塞的动荡不安。而“莲花幕底难听”,莲花幕底,本应是宁静之所,但在边塞,即使在这样的地方,也无法听到马蹄声的宁静,反衬出边塞的喧嚣与不宁。
“回首望江南,全然是、暮云遮定。”江南代表的是温暖与和平,与边塞的寒冷与战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而“时向镜中看,都无青鬓剩。”则是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反映了边塞生活对人的摧残。
最后,“穷塞主、枕头欹着,沉吟数、戍柝寒更永。”穷塞主,指边塞的守卫者,他们枕着枕头,静静地思考,听着寒夜中的戍柝声,时间仿佛凝固。而“试语悲秋客,征夫愁更盛。”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边塞士兵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的独特风貌和士兵们的复杂心境,既有壮丽的边塞风光,又有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竹外溪边,一枝破寒冲腊。莹素肌、玉雕冰刻。
赋闲标,足馀韵,岂同常格。
最风流,生来处处尽好,别得造化工力。
疏影幽香,意思迥然殊绝。算不枉、诗人分别。
冻云深,凉月皎,愈增清冽。
大潇洒,尤得静中雅趣,不许莺栖燕歇。
金仙楼观郁嵯峨,昔日曾容万绮罗。
不见园林蒙锦绣,空教钟鼓唤笙歌。
印花宝甃封苍藓,倚槛晴山拥翠螺。
凉夜尚疑旌盖在,三千宫女袜凌波。
山水兴方逸,尘埃缚暂宽。
菜肠甘久素,酒颊助微丹。
江阔烟光薄,霜滋叶晕残。
不妨走幽寺,或可叩禅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