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
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絜。
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
鸣葭戾朱宫,兰卮献时哲。
饯宴光有孚,和乐隆所缺。
在宥天下理,吹万群方悦。
归客遂海隅,脱冠谢朝列。
弭棹薄枉渚,指景待乐阕。
河流有急澜,浮骖无缓辙。
岂伊川途念,宿心愧将别。
彼美丘园道,喟焉伤薄劣。
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
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絜。
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
鸣葭戾朱宫,兰卮献时哲。
饯宴光有孚,和乐隆所缺。
在宥天下理,吹万群方悦。
归客遂海隅,脱冠谢朝列。
弭棹薄枉渚,指景待乐阕。
河流有急澜,浮骖无缓辙。
岂伊川途念,宿心愧将别。
彼美丘园道,喟焉伤薄劣。
此诗描绘了一场秋末的边塞之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战地将士的关心与思念,以及对国家天下太平理想的追求。
首先,“季秋边朔苦”一句,以“季秋”的萧瑟气氛开篇,点出了时节和地点的特定背景。接着,“旅雁违霜雪”、“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絜”,这些景物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边塞之秋的荒凉与肃杀,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抒发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忧郁。
“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则转向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以及对士兵们能够在佳节平安归来的期盼。
随后,“鸣葭戾朱宫”、“兰卮献时哲”,诗人的思绪似乎转向了朝廷和君主,通过“饯宴光有孚”、“和乐隆所缺”,表达了对君王的祝福,以及希望国家能够和平安宁,不再有战乱。
“在宥天下理”、“吹万群方悦”则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政治理想,诗人希望整个天下能得到治理,让人民都能够享受太平之福。紧接着,“归客遂海隅”、“脱冠谢朝列”,诗人似乎已经结束了自己的边塞之旅,将要告别这片土地。
“弭棹薄枉渚”一句中,通过对山川景物的描写,再次强调了离别时的凄凉。而“指景待乐阕”则是诗人在临行前留恋风光,期待将来能够再次回到这个地方。
最后,“河流有急澜”、“浮骖无缓辙”,通过对奔腾河水和迅疾舟船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急迫与不舍。“岂伊川途念”一句,则是对将要离开的旅途中所思念的人或事的一种感慨。而“宿心愧将别”则直接表达了离别时的情绪复杂。
结尾,“彼美丘园道”、“喟焉伤薄劣”,诗人通过对故乡美好风光的回忆,抒发了对远方家园的思念,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感到的遗憾和不舍。
紫庭金凤阙,丹禁玉鸡川。
似立蓬瀛上,疑游昆阆前。
鸟将歌合转,花共锦争鲜。
湛露飞尧酒,熏风入舜弦。
水光摇落日,树色带晴烟。
向夕回雕辇,佳气满岩泉。
君生霅水清,君殁霅水浑。
空令骨肉情,哭得白日昏。
大夜不复晓,古松长闭门。
琴弦绿水绝,诗句青山存。
昔为芳春颜,今为荒草根。
独问冥冥理,先儒未曾言。
吾师当几祖,说法云无空。
禅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
院静鬼神去,身与草木同。
因知护王国,满钵盛毒龙。
抖擞尘埃衣,谒师见真宗。
何必千万劫,瞬息去樊笼。
盛夏火为日,一堂十月风。
不得为弟子,名姓挂儒宫。
澹澹沧海气,结成黄香才。
幼龄思奋飞,弱冠游灵台。
一鹗顾乔木,众禽不敢猜。
一骥骋长衢,众兽不敢陪。
遂得会风雨,感通如云雷。
至矣小宗伯,确乎心不回。
能令幽静人,声实喧九垓。
却忆江南道,祖筵花里开。
春风不能别,别罢空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