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帷幄运筹多,熟釜铭功字可摹。
闻道黑山仍款塞,见来沧海不扬波。
和偏郢里阳春调,赓是虞廷喜起歌。
总为怀人清兴发,可将佳句施烟萝。
明时帷幄运筹多,熟釜铭功字可摹。
闻道黑山仍款塞,见来沧海不扬波。
和偏郢里阳春调,赓是虞廷喜起歌。
总为怀人清兴发,可将佳句施烟萝。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寄答曾司马以三》。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政治时局的深刻洞察。
首联“明时帷幄运筹多,熟釜铭功字可摹”,开篇即点明了时代背景与人物身份。在清明的政治时期,帷幄之中运筹帷幄,显示了决策者的智慧与远见。熟釜铭功,比喻功绩显著,可以刻于器物之上,流传后世,形象地描绘了功勋卓著的形象。
颔联“闻道黑山仍款塞,见来沧海不扬波”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黑山款塞,象征着边疆的安宁与和平;沧海不扬波,则寓意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忠诚守边、维护国家安定的赞美之情。
颈联“和偏郢里阳春调,赓是虞廷喜起歌”运用了两个典故。郢里阳春调,出自《楚辞·九歌》,形容音乐之美妙;虞廷喜起歌,则源自《史记》,描述了舜帝受到人民欢庆的情景。这两句诗通过音乐与歌唱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才华横溢、深受众人喜爱的赞誉。
尾联“总为怀人清兴发,可将佳句施烟萝”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友人而生出的清雅情趣,同时也暗示了将友人的佳句比作烟萝,既是对友人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友情的珍视与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