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人马簇如烟,秋榜何人看独先。
折桂也应怀此日,插花那复似当年。
网罗麟凤东南尽,坐应奎星上下联。
记得画堂东畔席,和家衣钵定谁传。
京城人马簇如烟,秋榜何人看独先。
折桂也应怀此日,插花那复似当年。
网罗麟凤东南尽,坐应奎星上下联。
记得画堂东畔席,和家衣钵定谁传。
这首诗描绘了京城科举考试后的场景,以及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感慨。首句“京城人马簇如烟”,以烟喻人,形象地展现了京城中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潮汹涌,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接下来,“秋榜何人看独先”则将视角转向对科举结果的期待与关注,暗含着对独占鳌头者的敬仰与羡慕。
“折桂也应怀此日”一句,借“折桂”这一典故,表达了对过去努力与成就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期许。“插花那复似当年”则通过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往昔辉煌不再的无奈与感伤。
“网罗麟凤东南尽,坐应奎星上下联”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人才比作麟凤,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与对人才分布不均的现实的感叹。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才聚集之地的重视,以及对人才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期待。
最后,“记得画堂东畔席,和家衣钵定谁传”两句,将话题引向家族传承与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传统教育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家族文化传承的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社会对人才的重视,还蕴含了对个人成长、家族传承以及时间流转的深刻思考。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