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千里接云中,虏骑清宵警报同。
合阵几窥青海月,鸣鞭争下黑山风。
残冬战士衣仍薄,荒岁孤城廪欲空。
南国十年输挽尽,防秋诸将慢论功。
蓟门千里接云中,虏骑清宵警报同。
合阵几窥青海月,鸣鞭争下黑山风。
残冬战士衣仍薄,荒岁孤城廪欲空。
南国十年输挽尽,防秋诸将慢论功。
这首明代尹耕的《秋兴八首(其三)》描绘了边关蓟门的景象和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首句“蓟门千里接云中”展现了辽阔的边疆与高远的云层相连,渲染出一种壮丽而苍茫的气势。次句“虏骑清宵警报同”则揭示了边关紧张的军事氛围,即使是深夜,敌人的侵袭也会立刻引起警报。
“合阵几窥青海月,鸣鞭争下黑山风”通过描绘战士们在寒夜中集结列阵,仰望青海之月,策马疾驰于黑山之风,展现出他们不畏艰难、奋勇作战的精神风貌。然而,“残冬战士衣仍薄,荒岁孤城廪欲空”则揭示了戍边将士在严冬时节衣物单薄,以及因战乱和饥荒导致粮食短缺的困境。
最后两句“南国十年输挽尽,防秋诸将慢论功”表达了诗人对长期战争的忧虑,南方向前线输送物资已疲惫不堪,但将领们似乎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些付出和牺牲,只关注个人功绩。整首诗寓含了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和对边防政策的反思。
少年有志封侯,弯弓欲挂扶桑外。
一朝敛缩,萧然清兴,了无拘碍。
袖里阴符,枕中鸿宝,功名蝉蜕。
看舌端霹雳,剧谈玄妙,人间世、疑无对。
阆苑醉乡佳处,想当年、绿阴犹在。
群仙寄语,不须点勘,鬼神功罪。
碧海千寻,赤城万丈,风高浪快。
待踞龟食蛤,相期汗漫,与烟霞会。
峨峨儒衣冠,昕贵知义命。
大道若坦途,狂夫蹈邪径。
惟君异流俗,学古师往圣。
穷居饮一瓢,轻视车千乘。
粹然白玉温,卓尔青松劲。
风流入莲幕,忠恕自天性。
爱贤易好色,避利如深阱。
时邀野人语,亦说禅家病。
不辞王事劳,益知仁者静。
兼旬当阔别,强饭遵时令。
边城霜露寒,淮乡道里夐。
事物多感怀,篇章应寓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