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虫不徙葵,水虫不迁陆。
习苦翻避甘,能寒岂慕燠。
蓼虫不徙葵,水虫不迁陆。
习苦翻避甘,能寒岂慕燠。
这首诗以“蓼虫不徙葵,水虫不迁陆”开篇,巧妙地运用了自然界的生物特性来比喻人的习惯与选择。蓼虫和水虫分别代表了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它们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即使有更好的选择。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人们往往因为习惯或舒适区而不愿意尝试新事物或改变现状。
接着,“习苦翻避甘,能寒岂慕燠”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这里的“苦”与“甘”,“寒”与“燠”分别代表了生活的艰辛与甜美,寒冷与温暖。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人在面对不同生活状态时的取舍心理。人们往往倾向于回避困难,追求安逸,即使在寒冷中也不向往温暖,这反映了人性中对舒适与安全的本能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探讨了人类在面对选择时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忆眠时翠被自笼头,佯羞托春酲。
只诃梨紧系,倩伊亲解,斜背红檠。
那怨昨宵耽误,重与订兰盟。
梦里还频唤,两字卿卿。
谁把铜壶添水,乍月痕东上,倏近三更。
喜酥胸贴暖,争怕嫩寒生。
怪蓦地檀郎太猛,不提防人听堕钗声。
肯输与枕间双凤,惯并头横。
忆食时脂晕尚留唇,含情递余杯。
说春纤切笋,郎应可口,小婢亲偎。
故向卿卿索哺,郎性武如孩。
笑语加飧未,底用侬陪?
总是团圞玉案,问有时对面,何似肩偎。
厌灵狸馋煞,嗅到凤头鞋。
似生成一双象箸,也朝朝在手不分开。
还同把牙儿剔箸,替拔金钗。
古藤阴。梦黄农上古,短发谢华簪。
云雁书愁,霜蛩咽冷,灯烬还觉烟沈。
才唱得、秋词入拍,又磅礴、羲帖仿来禽。
榆景催人,花楼伤客,时怯登临。
电泡吾生如寄,况鸡虫得失,何足关心。
无味咸酸,垂残筵席,莫非忧患相寻。
向平愿、楹书枉托,更何取、遗子满籯金。
借问蓬莱,几程几许云深。
雨瓢倾了,蚁垤摧秋潦。泛芥堂坳舞舟棹。
任窃香蜂蝶,越迤逦东墙,狂恣纵、邃慢深帏穿到。
痴烟方困柳,梦惊回、拟倩阑扶望终渺。
燕参差、莺懵懂,量暖评寒,回屐路、人报飞红千绕。
护花计、关心问西园,自整金铃,系绳须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