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归客过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洞接龙泓片云近,山分雁荡一峰孤。
香清天上碧华落,音好林间青鸟呼。
天遣林泉慰吾辈,不容身世老迷涂。
皇都归客过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洞接龙泓片云近,山分雁荡一峰孤。
香清天上碧华落,音好林间青鸟呼。
天遣林泉慰吾辈,不容身世老迷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十朋在游览仙都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首联“皇都归客过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诗人从繁华的京城归来,厌倦了熟悉的西湖景色,转而欣赏仙都的神秘与独特。这里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仙都与西湖进行比较,突出了仙都的与众不同。
颔联“洞接龙泓片云近,山分雁荡一峰孤”,描绘了仙都的自然风光。洞穴与龙泓相连,云朵仿佛触手可及;山峦中,雁荡山的一座高峰独立于群山之中,显得格外孤独而壮观。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仙都山水的独特魅力。
颈联“香清天上碧华落,音好林间青鸟呼”,进一步渲染了仙都的氛围。天空中飘落着碧绿的花瓣,香气清新宜人;林间传来青鸟悦耳的呼唤声,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两句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游历之中,感受到了仙都的静谧与美好。
尾联“天遣林泉慰吾辈,不容身世老迷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依恋和对尘世烦恼的逃避。上天派遣林泉来慰藉我们这些追求心灵自由的人,让我们不必在世俗的迷雾中老去。这一联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仙都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景。
昔闻读书泮池上,一室临池颇虚旷。
室边面面种梅花,惟爱寒香来纸帐。
有时雪后天复晴,皎皎夜月当轩楹。
梅花雪月共一色,室中湛若冰壶清。
欣然把书映雪读,雪光照书同秉烛。
况兹素月复流辉,四壁荧荧如削玉。
一从钱塘徙畿甸,擢科入侍金銮殿。
时看雪月宛犹昨,只有梅花苦难见。
当时此室名雪窝,别后相思魂梦多。
月华雪色谅依旧,南枝消息今如何。
已知襟怀尚清景,雪消月落空梅影。
有待枝头结实成,试作和羹为调鼎。
幽人昔隐清溪滨,溪中流水光粼粼。
常时濯足风湍晓,几度荡桨烟波春。
高怀对此真澹泊,啸咏沧浪心独乐。
竹寒沙净小窗幽,酒醒梦回月初落。
幽人乘化知几年,溪边胜景还依然。
临流有客想芳躅,况复胤嗣多才贤。
当时品题遗翰墨,展卷悠然仰先德。
谁云杖履迹已陈,文采风流照溪侧。
我亦平生慕胜游,武夷曾回九曲舟。
何当为扫溪头石,坐看一片冰壶秋。
纲常立人极,本自天降衷。
为子当致孝,为臣当效忠。
有美冯氏胤,世济扬武功。
若翁熊虎姿,赳赳振英风。
秉心一何良,惟谨彝伦中。
亲丧居墓庐,哀哀三载终。
痛心生白发,洒泪枯青松。
至今匡山人,称道无不同。
倭奴昔为寇,鼠窃窥海东。
公领偏师出,奋勇当前锋。
力战不旋踵,耻作偷生庸。
捐躯死王事,精诚凌白虹。
继承有贤嗣,允矣能亢宗。
名藩位连帅,名爵方日崇。
高堂揭华扁,先德斯昭融。
大书良史笔,休烈垂无穷。
人为万物灵,具此恻隐心。
存之有其要,勿为物欲侵。
是心一云丧,不异兽与禽。
孙氏世业医,利济恩惠深。
施药不图报,恪守厥祖箴。
以兹种阴德,芥视千黄金。
春意妙流动,盎然满胸襟。
杏花烂云日,橘叶敷繁阴。
怀哉苏与董,此术无古今。
愿言保终始,允矣人所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