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慈亲福寿终,家山有赋托冥鸿。
蓬莱影没仙游旆,泮水声残讲席钟。
萱草生寒愁满眼,蓼莪哀赋泪填胸。
儒官归去征衫旧,须记灯前密密缝。
白发慈亲福寿终,家山有赋托冥鸿。
蓬莱影没仙游旆,泮水声残讲席钟。
萱草生寒愁满眼,蓼莪哀赋泪填胸。
儒官归去征衫旧,须记灯前密密缝。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真为玉山县学教谕苏如愚先生所作,表达了对苏先生谦恭乐善、对待作者如同师长的感激之情。诗中充满了对苏先生品德的赞美和对其离任后的怀念。
首联“白发慈亲福寿终,家山有赋托冥鸿”,描绘了苏先生在母亲去世后,将对故土的思念寄托于飞向天际的鸿雁之上,形象地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情与怀念。
颔联“蓬莱影没仙游旆,泮水声残讲席钟”,通过想象苏先生离开后,蓬莱仙境的旗帜不再飘扬,泮水边的讲堂钟声也渐渐消逝,以此来表达对苏先生离去的惋惜和对他在教育事业上贡献的追忆。
颈联“萱草生寒愁满眼,蓼莪哀赋泪填胸”,运用了萱草和蓼莪这两个意象,分别象征着对母亲的怀念和哀悼,表达了作者对苏先生因母亲去世而离任的深切同情和哀思。
尾联“儒官归去征衫旧,须记灯前密密缝”,则回忆起苏先生作为儒官时,曾穿着旧衣,深夜在灯下细心缝补的情景,既是对苏先生勤勉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两人深厚情谊的回顾。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苏先生离任前后情景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苏先生的敬仰和不舍。
江梅已胜犹非似,此外馀芳更堪数。
信知风格忌太高,至此从前难著语。
世间初无字可誇,且随颜色称蜡花。
醉人香味解禅定,捩眼静伫辞纷华。
徐熙画花只画神,黄筌细琐皆逼真。
要须别花如别画,只恐此心难付人。
水晶宫名凡几区,此州绝景天下无。
寒溪十里出明镜,峭壁千仞涵清虚。
平生丘壑胸次间,长情自恨无时闲。
干戈逐我出乡曲,散浪却不拘尘寰。
往时足健轻追逐,吴会山川看未足。
行来恰值积雨馀,万叠峰峦发新绿。
溪山长好人长闲,不信此州翻地轴。
流落须论塞上翁,高唱惭无郢中曲。
千年陵谷多迁变,高名长在唯称贤。
岘山上下碑在否,见说父老犹潸然。
襄阳但记羊叔子,霅上风流亦如此。
壁间谁记万瓦诗,叹息前贤泪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