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路豪家非往还,岩门先有不曾关。
众心惟恐地无剩,吾意亦忧天惜闲。
白练曳泉窗下石,绛罗垂果枕前山。
樵夫岂解营生业,贵欲自安麋鹿间。
要路豪家非往还,岩门先有不曾关。
众心惟恐地无剩,吾意亦忧天惜闲。
白练曳泉窗下石,绛罗垂果枕前山。
樵夫岂解营生业,贵欲自安麋鹿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深山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开篇即指出隐士选择的道路是豪迈不凡,不愿意随波逐流往返于尘世之间,而岩门则象征着他与外界的隔绝,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众心惟恐地无剩”表达了世人对于物质享受和财富积累的渴望,似乎土地一寸都被占据而无余地。但是诗人却不为所动,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对于天然之美的珍惜和闲适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白练曳泉窗下石,绛罗垂果枕前山”则描写了隐士居住环境的宁静与自然美。清澈的泉水从岩石间流过,形成一道白练般的景观;而在他休息的地方,红色的罗网似乎挂满了果实,背后的山峦如同枕头一般安静。
“樵夫岂解营生业”表明普通的樵夫(伐木者)可能不理解隐士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深意,他们对于隐士远离尘世、不参与社会劳作的选择感到困惑。而最后一句“贵欲自安麋鹿间”则表现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愿意像麋鹿一样在山林间自由自在地生活,无需世俗的纷扰。
整首诗通过隐士的眼光,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情感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