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馀草木繁,耕种满田园。
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
村烟日云夕,榛路有归客。
杖策前相逢,依然是畴昔。
邂逅欢觏止,殷勤叙离隔。
谓予搏扶桑,轻举振六翮。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
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
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
何时还清溪,从尔鍊丹液。
春馀草木繁,耕种满田园。
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
村烟日云夕,榛路有归客。
杖策前相逢,依然是畴昔。
邂逅欢觏止,殷勤叙离隔。
谓予搏扶桑,轻举振六翮。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
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
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
何时还清溪,从尔鍊丹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景象,春天到来,草木繁茂,农夫在田间忙于耕种,诗人与之对饮,感受到了农夫的安然自得。忽闻荆山子时常出入桃花源,这里引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理想。
诗人继续描写采樵者穿越北谷,卖药者来到西村,村中的烟霭在日暮时分散于云间,榛路上有归来的行客。杖策相逢的老人依旧是往昔的朋友,他们之间的欢笑和叙述着过往的离别。
诗人感慨地提到自己与这位道士搏扶桑梓,轻举振翅,但却无法阻挡时代的变迁,只能独自见证那些遗落的草泽。对比于接舆狂人的行径,诗人仍然怜悯孔子的困境。
在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道德观念,认为物欲趋势虽然看似有利,但自己所珍视的是闲寂的生活。在西山之下安顿下来,门庭上已罕见人迹。诗人期待着何时能够回到清溪,从那里汲取丹液。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田园生活的描绘,以及与道士的邂逅和对话,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超脱尘世的渴望。
窗明帘薄透朝光,卧整巾簪起下床。
背壁灯残经宿焰,开箱衣带隔年香。
无情亦任他春去,不醉争销得昼长。
一部清商一壶酒,与君明日暖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