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熟禾论?,人归夜击钟。金澄沙底水,龙卧井边峰。
香火常存社,渔盐每夺农。
年来缣帛贱,砧杵万家舂。
岁熟禾论?,人归夜击钟。金澄沙底水,龙卧井边峰。
香火常存社,渔盐每夺农。
年来缣帛贱,砧杵万家舂。
这首宋代舒亶的诗《和马粹老四明杂诗聊纪里俗耳十首(其六)》描绘了一幅丰收季节的乡村生活画面。首句“岁熟禾论?”,可能是“岁熟禾浪滚”的误写,意指稻谷丰收,稻浪滚滚。接着,“人归夜击钟”描绘了农事完毕后,人们在夜晚敲钟的声音,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金澄沙底水”形容清澈见底的溪流,可能映照着金黄的稻谷,色彩鲜明。“龙卧井边峰”则以龙的姿态比喻山峰,形象生动,暗示山水之美。接下来,“香火常存社”反映了村民对土地神和社稷的祭祀活动,体现了乡村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
“渔盐每夺农”揭示了当地渔业和盐业对农业生产的竞争,可能意味着渔民和盐商的活跃。最后两句“年来缣帛贱,砧杵万家舂”,说明近年来由于经济状况,丝绸和布匹价格低廉,家家户户都在舂米,反映出生活的简朴和勤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宋代农村的丰饶景象、民俗风情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