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雪后寒,古月望前洁。
雪月成双清,幽斋景殊绝。
瓷檠燄花落,竹灶茶烟歇。
托好有常因,即事惬静悦。
去岁将今夕,不起心分别。
春宵雪后寒,古月望前洁。
雪月成双清,幽斋景殊绝。
瓷檠燄花落,竹灶茶烟歇。
托好有常因,即事惬静悦。
去岁将今夕,不起心分别。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雪后的清冷景象,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坐的感受。首句“春宵雪后寒”点明了季节与天气特点,春夜本就凉意渐浓,再加雪后之寒,更添几分清冷。接着“古月望前洁”描述了月亮在满月之前的状态,此时的月光纯净而明亮,为寒冷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温暖。
“雪月成双清”进一步强调了雪与月的和谐之美,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氛围。“幽斋景殊绝”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独特感受,幽静的书房在这样的夜晚显得格外不同寻常。
接下来,“瓷檠燄花落,竹灶茶烟歇”描绘了室内的情景,瓷器灯盏中的火焰逐渐熄灭,竹制的炉灶上茶香也渐渐散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淡然的氛围。这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托好有常因,即事惬静悦”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情境的喜爱和满足,认为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是生活中难得的美好。最后,“去岁将今夕,不起心分别”则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虽然年复一年,但内心却能保持不变的宁静与喜悦,不为外界所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平和,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充满了哲理意味和审美情趣。
巴巫之山足奇石,气含秋云如黛色。
君家宝砚安所得,圆为马蹄萤为璧。
宛城路阻流沙长,中国久绝真乘黄。
惜哉逸足世不识,所存一迹犹形相。
鄙夫虽非伯乐比,偶见袅蹄识千里。
愿君不惜勤示人,倘有骅骝免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