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诗·其三十六》
《诗·其三十六》全文
唐 / 拾得   形式: 古风

常饮三毒酒,昏昏都不知。

将钱作梦事,梦事成铁围。

以苦欲舍苦,舍苦无出期。

应须早觉悟,觉悟自归依。

(0)
注释
常饮:经常饮用。
三毒酒:佛教术语,指贪、嗔、痴三种能毒害人心灵的情绪。
昏昏:糊涂,不清醒的状态。
不知:没有意识或认识不到。
将钱:使用金钱。
作梦事:当作虚幻不实的事情来追求。
梦事:比喻虚幻无常的事物。
铁围:比喻坚固且难以逾越的障碍或困境。
以苦:通过。
舍苦:摆脱痛苦。
无出期:没有结束的时候,指无法真正解脱。
应须:应该。
早觉悟:尽早醒悟,认识到真相。
自归依:自我找到依赖或归宿,通常指精神上的寄托或觉醒。
翻译
常常沉溺于贪嗔痴这三种毒酒,浑浑噩噩毫无觉察。
把金钱当作虚幻的梦境来追求,这梦境却像铁壁围城般难以摆脱。
试图用一种痛苦去替代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应当尽早醒悟,醒悟后自然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物欲深陷而又渴望解脱的矛盾心理。"常饮三毒酒,昏昏都不知"表明诗人沉迷于世俗的诱惑中,如同醉酒之人,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觉。"将钱作梦事,梦事成铁围"则形象地表达了金钱带来的虚幻和束缚,它们如同一道道坚不可破的铁栏,困住了人的心志。

然而诗人又有着超脱这些物质欲望的愿望,"以苦欲舍苦,舍苦无出期"显示了一种挣扎与解脱之间的痛苦。最后两句"应须早觉悟,觉悟自归依"劝诫人们要尽快醒悟过来,将内心的迷茫转变为明智,从而找到归宿和依靠。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与物质欲望之间矛盾的心路历程。

作者介绍
拾得

拾得
朝代:唐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猜你喜欢

湖亭

湖波方瀰瀰,柳影自珊珊。

有客坐终日,城中无此閒。

鸟飞明镜里,人语翠帷间。

月下清尤甚,今宵拟不还。

(0)

深居·其一

深居在空闲,颇适静者性。

门外无游尘,落叶满荒径。

阳光下西垂,东岭有馀映。

焚香读楞伽,唯许山鬼听。

(0)

旅怀

北风吹荒林,萧骚起寒声。

客子耳中闻,展转伤离情。亲朋不在眼,他乡但■■。

狐死亦首丘,奈此终身行。

(0)

怀天童故栖

高僧住太白,给侍来天童。

东岭极遐旷,西岩亦玲珑。

神龙宅其巅,风云自相通。

久别劳梦寐,何当返山中。

(0)

西村老叟

西村逢老叟,事事皆天真。

发白不记岁,鸟鸣知是春。

耕桑了衣食,儿女俱和循。

日暮野中归,荷锄仍带薪。

见人但恭敬,尘满头上巾。

未尝识都邑,岂闻有君臣。

我疑百世下,犹有羲皇民。

(0)

雪屋

风落晓空寒,茅檐一尺宽。

乱声依竹密,斜片打窗残。

绝谷炊烟断,开门去路难。

枕书眠白昼,人说似袁安。

(0)
诗词分类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诗人
滕斌 潘良贵 刘彻 王鼎 冯惟讷 程元凤 孙绰 顾景星 丘为 阴铿 高蟾 韩亿 鱼玄机 魏收 孟昶 刘辩 黄爵滋 何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