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秋光泼眼鲜,俯窥鳀壑立霞巅。
轻烟一点扶桑岛,凉籁千山落木天。
劫火才烧亭畔佛,引风还望海中仙。
老僧遥指惊涛外,认得归来日本船。
破晓秋光泼眼鲜,俯窥鳀壑立霞巅。
轻烟一点扶桑岛,凉籁千山落木天。
劫火才烧亭畔佛,引风还望海中仙。
老僧遥指惊涛外,认得归来日本船。
这首清代诗人李枝青的《观山秋眺》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山景图。首句“破晓秋光泼眼鲜”以清晨的秋日阳光为背景,形象地写出光线明亮而鲜艳,仿佛泼洒在眼前,充满生机。接下来,“俯窥鳀壑立霞巅”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下俯瞰山谷,只见红霞满天,景色壮丽。
“轻烟一点扶桑岛”运用了神话中的“扶桑岛”意象,暗示远方的岛屿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神秘感。而“凉籁千山落木天”则通过“凉籁”(秋天的声音)和“落木”(落叶),描绘出山间秋风吹过,落叶飘零的宁静与萧瑟。
“劫火才烧亭畔佛”一句,诗人巧妙地将佛教元素融入自然景象,想象山亭边的佛像似乎刚刚经历过一场劫火,增添了历史沧桑感。最后一句“老僧遥指惊涛外,认得归来日本船”,通过老僧的指点,引出海上的画面,暗示远方有船只归航,与首句的“泼眼鲜”形成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或远方的期待和思念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秋日山水的独特感受和对远方的遐想。
招谤坐多谈,近稍遵寡语。
仰嗟浊恶世,友道终愧古。
君独淡无营,诵经如谷布。
见人作白眼,此意吾亦与。
十年云水间,所至每同处。
旧游虽陈迹,历历尚可数。
更期秋风高,结伴湘山去。
我生无寸长,百事仍莽卤。
不知独何修,得与君辈伍。
无乃造物者,不杀念痴鲁。
云居无所为,粥饭听钟鼓。
不材获饱暖,此德荷佛祖。
诗成自誇笑,闻者亦惊顾。
已决寡语堤,事过乃知误。
毕卓卧瓮边,谢琨挑邻女。
见之独傲然,真情人不怒。
君能识此意,吾语亦可恕。
由心有痴爱,痴爱乃有业。
因业疾病生,痛此百骨节。
声相成呻吟,齿颊空咬龁。
侧眼看圜扉,以手枕匣褉。
观此心无形,安得有业结。
业结如空华,病宁有枝叶。
方作是念时,颠倒想即灭。
心造古佛样,路入法界辙。
稽首甘露味,销此烦恼热。
君不见海门比丘海为家,说法光明生齿牙。
坐令十二缘生浪,幻出定慧青莲华。
又不见佛图澄师气迈往,披拳山川俱在掌。
从来身世无二法,勿作情与无情想。
何如巴邱老居士,声名雷霆喧一世。
迩来趣味等头陀,山中儿嬉杂童稚。
宅相天藏公发之,卷帘万山登睫眉。
粪除得石大如砚,中有傲霜岩桂枝。
婆娑望之花六出,熟视直气终不屈。
言不得意以象传,桂枝馨香石介然。
元气脱形数,运动天地内。
东坡未离人,岂比元气大。
天地不能容,伸舒辄有碍。
低头不能仰,闭口焉敢欬。
东坡坦率老,局促因难耐。
何当与道俱,逍遥天地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