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此诗描绘了对古代两位杰出画家吴道子和王摩诘的作品及技艺的赞美与鉴赏。诗中通过对比两位大师的风格,表达了作者苏轼对他们艺术造诣的深刻理解。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篇即问询寻找吴道子作品的地点,是在普门还是开元,这里的设问已显露出诗人对这两位画家的崇敬之情。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提及王摩诘在开元寺的东塔留下的作品,强调了两人在画坛上的崇高地位。
接下来,诗人分别描绘了两位画家的风格特色:吴道子的画作雄放浩大,如同海波翻腾;笔法迅疾,气势非凡。而王摩诘则以清新敦厚著称,其诗如其人,老成而不失清俊。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这几句写的是诗人观画时的感受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画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诗人总结道:尽管吴道子技艺高超,但在诗人的眼中,王摩诘更胜一筹,因为他的作品不仅技术上达到顶峰,更有超凡脱俗之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两位画家的不同风格,以及它们各自的艺术成就和精神追求,展现了作者苏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