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英豪忌苟同,此身易尽学难穷。
习为联绝真唐体,讲到玄虚有晋风。
蚁子尽云参妙喜,乞儿自许识荆公。
安知斯世无颜闵,到死浮沉里巷中。
自昔英豪忌苟同,此身易尽学难穷。
习为联绝真唐体,讲到玄虚有晋风。
蚁子尽云参妙喜,乞儿自许识荆公。
安知斯世无颜闵,到死浮沉里巷中。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从内容来看,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才华与社会认同之间矛盾的心境。开篇“自昔英豪忌苟同”表达了作者自视为英雄豪杰,不愿意与凡俗之辈为伍;“此身易尽学难穷”则是对生命短暂和学问无涯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追求的执着。
接下来的“习为联绝真唐体,讲到玄虚有晋风”显示出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自信与追求。他不仅模仿唐代的诗歌风格,更融入了晋代的哲学思想,使其作品达到了玄妙与深邃的境界。
“蚁子尽云参妙喜,乞儿自许识荆公”中的“蚁子”指的是作者自己,“尽云参妙喜”可能是指对文学创作的极度热爱和追求,而“乞儿自许识荆公”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历史上伟大人物,如荆轲等人的向往与自诩。
最后两句“安知斯世无颜闵,到死浮沉里巷中”表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失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受。这里的“斯世”指的是当下的世界,“无颜闵”意味着没有值得尊敬的人物,而“到死浮沉里巷中”则是对自己一生漂泊无定,始终无法找到归宿的悲哀。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于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
虚斋填东鄞,从之南容君。
我初未之识,邕翰倾殷勤。
修洁以博习,秀美而有文。
玉犀映秋水,英辞涌春云。
鸡距角鲁蜀,昂然鹤非群。
晤言到圣处,商也乐所闻。
最喜直而义,壮音駴鼓鼖。
告子少于孟,先策养气勋。
牛山木信美,谨勿容斧斤。
助苗固得槁,可使稗不耘。
观子所植立,真能张吾军。
仁义可效治,渊源在河汾。
诗书自师友,芝兰足膏薰。
刚风接径翮,去去翔霄旻。
清时有闻者,必也吾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