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公栖隐处,遥在翠微巅。
径折全无地,峰回半有天。
鸟啼云洞雨,花散石堂烟。
幸假登高会,同参最上禅。
融公栖隐处,遥在翠微巅。
径折全无地,峰回半有天。
鸟啼云洞雨,花散石堂烟。
幸假登高会,同参最上禅。
这首诗描绘了融公栖隐之地的壮丽景色与禅意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居之所的幽静与神秘。
首句“融公栖隐处,遥在翠微巅”,开篇即点明了地点,融公的隐居之处位于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巅之上,遥不可及,充满了神秘感。接着,“径折全无地,峰回半有天”两句,描绘了通往隐居地的道路曲折蜿蜒,仿佛没有尽头,而四周的山峰则时而遮蔽天空,时而露出一角,营造出一种既封闭又开阔的空间感。
“鸟啼云洞雨,花散石堂烟”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自然之美。鸟儿在云洞中啼鸣,雨滴洒落,花香弥漫在石堂周围的烟雾之中,这些生动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暗示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幸假登高会,同参最上禅”表达了诗人对能够与朋友一同登高望远,共同探讨最高深的禅理的幸运与喜悦。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精神追求的肯定,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境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融公隐居地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禅宗哲学的融合之美,以及诗人对精神自由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海内真灵居,茅山踞如虎。
旧传三弟兄,各作一峰主。
仙人长往来,华阳称洞府。
百里借游遨,信宿乐兹土。
是时秋正清,诸峰可历数。
高观揭天中,时有白鹤舞。
地肺岂虚名,真诰传自古。
何当骑茅龙,岂复恋圭组。
回思京洛日,初及壮盛时。
极意但娱乐,奄忽岁月驰。
亦知计不立,才薄靡所施。
良无根株托,飞蓬安可期。
自我与君居,远在天一涯。
出处道不同,荣悴古有之。
反复念畴昔,筋力亦已衰。
会面谅无由,愿寄一言辞。
久要贵能敦,情义两不疑。
勖哉崇明德,式用慰我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