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云石尽溪涯,何许柴门到子开。
笑肯青山甘我共,远携书卷过江来。
一瓢天与斟风月,半榻吾宁惜钓台。
别去明朝须费眼,洞门留取认天台。
水华云石尽溪涯,何许柴门到子开。
笑肯青山甘我共,远携书卷过江来。
一瓢天与斟风月,半榻吾宁惜钓台。
别去明朝须费眼,洞门留取认天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施公节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首联“水华云石尽溪涯,何许柴门到子开”以山水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幽美的画面,同时预示着友人的到来将打破这份宁静,带来生机与活力。颔联“笑肯青山甘我共,远携书卷过江来”则表达了友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知识的追求,他们愿意远离尘嚣,共同享受山川之美,并且带着书籍跨越江河而来,体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颈联“一瓢天与斟风月,半榻吾宁惜钓台”进一步展现了友人之间的情谊和对生活的态度。一瓢饮风月,意味着他们能够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不拘泥于物质的富足;半榻惜钓台,则暗示了他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自得其乐。尾联“别去明朝须费眼,洞门留取认天台”表达了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明天的重逢需要用心去寻找,而洞门象征着通往友谊与自然的入口,天台则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精神高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的交融,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美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与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瘦苔寒更积。话梦痕前度,古庭烟寂。琴尊几年隔。
又东风人世,晨星词客。愁缣恨墨。
护尘封、笼纱自碧。
恁悤悤、吟到黄垆,容易鬓丝催白。还忆。
山青岭外花发。城南那番笺擘,芳韶暗惜。
凭翠羽,诉陈迹。
纵看花人在,霜浓春浅,怕歰梅边旧笛。
只孤弦、犹抱冬心,岁寒耐得。
青骢辔,金牛车,一时宾从高阳徒。
城东邸第三四区,天气澹沲春三初。
主人爱客倾中厨,卜欢不知清夜徂。
罥缨绝烛欢有馀,卷波令格兵法诛。
客狂起舞作旋胡,主亦击缶呼呜呜。
人生浮草无根株,齿发日悴颜日枯。
含珠乌能润黄垆,今日不乐将何如。
君不见城南相国,斲棺杀枯颅。
身名只共菹醢俱,仕宦何用执金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