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南昌七里街吊金谭战场》,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对金谭战场的追忆与感慨,通过对战场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诗开篇“七里街头涉江去”,以轻快的笔触引出地点,随后“正到金王战场处”点明主题。接着,“平沙白骨撑乱麻,夜半髑髅作人语”两句,通过白骨、乱麻和夜半骷髅的对话,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荒凉与恐怖,令人不寒而栗。
“南行岭上驱车度,遥望江城只烟雾”描绘了诗人驾车南行时所见的景象,江城笼罩在烟雾之中,暗示了战争的远去但影响犹存。“道傍颓灶绝人烟,旅店荒荒走狐兔”则进一步展示了战后的荒凉与破败,人烟稀少,旅店荒废,野兽出没,一片萧条。
“舟师指点赤沙洲,固山兀真此屯住”描述了赤沙洲上的景象,固山兀立,仿佛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浮桥十里横大江,毳帐连营截行路”则描绘了战后战场的残迹,浮桥横跨大江,毳帐连营,阻断了过往的道路。
“堑外多夷掘后坟,道侧常仆斫馀树”表现了战场的惨烈,堑壕外夷地荒芜,道路旁常有仆人砍伐余树,象征着战争的破坏与毁灭。
“江城兵火遭屠戮,犹是饥人啖馀肉”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江城遭受兵火,人们在饥饿中寻找食物,生活艰难。“酸辛儿女葬齿牙,呼吸刀砧充豕畜”更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孩子们在战争中丧生,人们在刀砧前成为牲畜。
“洪都古郡枕鄱阳,曾侍先公守豫章。三载遗恩诸父老,一夜荒丘万国殇”回忆了洪都(今南昌)的历史,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以及对战争中无辜生命的哀悼。
“义旗一折义士死,章贡台傍剑光紫”反映了战争中的牺牲与英勇,义旗倒下,义士捐躯,章贡台边剑光闪耀,象征着英雄的气概。
“当时草檄讨声桓,千古湖西数行字”提到历史上的事件,草檄讨伐声桓,留下千古流传的文字,强调了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天狼狼顾亦饥鹰,背汉依然故李陵”运用比喻,将敌人比作狼与饥鹰,即使背叛了汉朝,也像李陵一样,最终难逃被指责的命运。
“翻云覆雨在反掌,涅肤啮指终诬罔”表达了对战争中策略与道德的反思,翻云覆雨的策略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但最终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可怜忠孝古南州,祗殉长蛟入罗网”表达了对忠孝精神的赞美与惋惜,忠孝之人最终却落入了战争的罗网,无法逃脱。
“我行断发出荆蛮,负骸潜步入吴关”描述了诗人的自我反省与行动,自己如同断发的荆蛮之民,背负着逝者的骸骨,悄悄地踏入吴关,暗示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深沉忧虑。
“卖刀何处购仇首,泪尽江猿山外山”以问句结尾,表达了对复仇与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悲伤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凝练,通过对战场的描写,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