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门诸水会,流下瓦窑沟。
中有吊湘客,西城南北楼。
旗翻稻花风,棹涩梅子雨。
夜逻无骚音,绛纱蒙首去。
仙门诸水会,流下瓦窑沟。
中有吊湘客,西城南北楼。
旗翻稻花风,棹涩梅子雨。
夜逻无骚音,绛纱蒙首去。
这是一首描写端午节的诗歌,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在这个传统节日中的情感体验。
"仙门诸水会,流下瓦窑沟。"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自然风光图,仙门诸水汇聚一处,然后流入深邃的瓦窑之中,这里的“瓦窑”可能指的是山谷或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给人以神秘感。
"中有吊湘客,西城南北楼。" 这两句则转向人的活动,吊湘客可能是在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西城南北楼”则是特定建筑物,可能是诗人所处之地或是他心中对比的地方。
"旗翻稻花风,棹涩梅子雨。"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时的自然景象。“旗翻稻花风”给人的感觉是轻盈而又带有几分狂欢,而“棹涩梅子雨”则是在形容细小如梅子的雨滴敲打在物体上的声音。
"夜逻无骚音,绛纱蒙首去。" 最后两句则描写了诗人夜晚的感觉。“夜逻无骚音”可能是说夜深人静,一切喧嚣都已平息,而“绛纱蒙首去”则是在形容诗人出门时戴上的头巾,这里的“绛纱”可能是一种带有香气的头巾。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的活动的描写,传递了一个在端午节日里怀古思故、感慨万千的情感氛围。
十日南山如睡,晓烟吹梦醒。
照素浐、绮日笼沙,连昌柳、别是风情。
琴台高秋独眺,风吹帽、未放双鬓星。
料板桥、昨夜微霜,疏林叶、绿黯红未成。
陌上黄尘不惊。雕鞍绣毂,依然鼓角严城。
酒酝双瓶。捉霜蟹、市香橙。
今年旧京重九,对圃菊、眼犹青。楼头鹳鸣。
销除宋诗里,风雨声。
古槐青似盖,冷淘荐了,散髻上西楼。
尊前风味好,替写白团,还倩小银钩。
温温黍梦,梦江蓠、祇在汀洲。
甚眼前、野塘清浅,不著采兰舟。回眸。
湘波如镜,翠蒻成林,正思乡时候。
空忆得、香囊缀虎,画鬓簪榴。
怜渠玉骨清如许,劝等閒、休照冰彄。
归去也,粉笺同写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