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地无溪祗欠人。有翁年八十,住其滨。
直钩元不事丝缗。优游尔,聊以遂吾身。
陶令赋归辰。未尝轻出入,犯风尘。
江洲太守独情亲。庐山醉,谁主复谁宾。
何地无溪祗欠人。有翁年八十,住其滨。
直钩元不事丝缗。优游尔,聊以遂吾身。
陶令赋归辰。未尝轻出入,犯风尘。
江洲太守独情亲。庐山醉,谁主复谁宾。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小重山,表达了对友人刘叔通先生的敬仰和对他们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何地无溪祗欠人”描绘出溪流处处,但缺少有人欣赏的意境,暗示了刘叔通先生的隐居生活。接下来写到一位八旬老翁,悠然自得地垂钓,不追求世俗的功利,过着简朴而自由的生活,这正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陶令赋归辰”引用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故事,表达对刘叔通先生类似选择的认同。诗人称赞刘叔通先生轻易不涉足尘世,保持着高洁的人格。最后两句“江洲太守独情亲。庐山醉,谁主复谁宾”,进一步强调了刘叔通先生与自然山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在隐居生活中无人能及的地位,仿佛他是庐山的主人,而宾客则是来访的风尘俗客。
整首诗通过赞美刘叔通先生的隐逸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理想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深深敬仰之情。
满园林、瘦红肥绿,休休春事无几。
杜鹃唤起三更梦,窗外露澄风细。
浑不寐。
但目看、一帘夜月移花未。
推衾自起。
念岁月如流,容颜不驻,镜里留无计。
人间事。
休说贱贫富贵。
天公长把人戏。
萧裴曹郭今何在,空有旧闻千纸。
君谩试。
数青史荣名,到底三无二。
浮生似寄。
争似得江湖,烟蓑雨笠,不被蜗蝇系。
嗤琼笑玉。
向画堂可肯,风露边宿。
耐冻禁寒,便瘦宜枯,前生莫是孤竹。
从来不上春工谱,梦不到、沈香亭北。
算只消、澹影疏香,伴个幽栖人独。
莫待痴蜂呆蝶,倩青女捺住,多少红绿。
落雁寒芦,翠鸟冰枝,近傍三间茅屋。
□□□□□□□,□□□、□□□□。
想这般,夷旷襟怀,渺视乾员坤幅。
千门委玉。
是个人富贵,才隔今宿。
冒栋摧檐,都未商量,呼童且伴庭竹。
千蹊万径行踪灭,渺不认、溪南溪北。
问白鸥,此际谁来,短艇钓鱼翁独。
偏爱山茶雪里,放红艳数朵,衣素裳绿。
兽炭金炉,羔酒金钟,正好笙歌华屋。
敲冰煮茗风流衬,念不到、有人洄曲。
但老农、欢笑相呼,麦被喜添全幅。
寒梢砌玉。
把胆瓶顿了,相伴孤宿。
寂寞幽客,筛影横斜,宜松更自宜竹。
残更蝶梦知何处,□只在、昭亭山北。
问平生、雪压霜欺,得似老枝擎独。
何事胭脂点染,认桃与辨杏,枝叶青绿。
莫是冰姿,改换红妆,要近金门朱屋。
繁华艳丽如飞电,但宛转、断歌零曲。
且不如、藏白收香,旋学世间边幅。
三年海国。
又荏苒素秋,天净如沐。
凄砌寒蛩暗语,杵声相续。
梧桐一叶西风里,对斜阳、好个团簇。
老香堂畔,苍然古桧,无限心曲。
叹石室、棋方半局。
便时换人非,光景能蹙。
千古鸱夷,尚恐欠些归宿。
倚空笑把轮云事,付坤牛、乾马征逐。
且巴重九,昭亭句溪,杖藜巾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