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先端恪,实作虞廷士。
质对与神明,非邀矜恕美。
一端或自咎,中夜辄惩跽。
当时网信疏,奸猾亦衰止。
先朝忠厚统,所垂良远矣。
自是百年来,法家常继轨。
刑官岂易为,乃及末小子。
顾念同形生,安可欲之死。
苟足禁暴虐,用威非得已。
所虑稍刻深,轻重有失理。
文条岂无说,人情或不尔。
不肖常浅识,仓卒署纸尾。
恐非平生心,终坐再三起。
长揖向上官,秋风向田里。
昔者先端恪,实作虞廷士。
质对与神明,非邀矜恕美。
一端或自咎,中夜辄惩跽。
当时网信疏,奸猾亦衰止。
先朝忠厚统,所垂良远矣。
自是百年来,法家常继轨。
刑官岂易为,乃及末小子。
顾念同形生,安可欲之死。
苟足禁暴虐,用威非得已。
所虑稍刻深,轻重有失理。
文条岂无说,人情或不尔。
不肖常浅识,仓卒署纸尾。
恐非平生心,终坐再三起。
长揖向上官,秋风向田里。
这首诗《述怀二首(其二)》由清代诗人姚鼐所作,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法律与道德、严苛与宽仁之间平衡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昔者先端恪,实作虞廷士”,追溯历史,提到古代先贤的典范,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在虞廷(传说中舜帝治理国家的地方)任职,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接着,“质对与神明,非邀矜恕美”强调了这些先贤们的行为准则与神明相对应,他们的行为不是为了博取赞美或宽容,而是出于内心的真诚与道德的追求。
“一端或自咎,中夜辄惩跽”描绘了先贤们即使在小事上也严格要求自己,深夜反省,自我检讨的情景,体现了他们对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视。接下来,“当时网信疏,奸猾亦衰止”指出在先贤们的治理下,当时的法制虽有疏漏,但奸诈狡猾的行为也因此减少,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
“先朝忠厚统,所垂良远矣”赞扬了先朝统治者的忠厚之道,这种治国理念深远影响着后世。随后,“自是百年来,法家常继轨”表明从那以后,历代的法律制度都遵循着先贤们的足迹,继续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正。
然而,诗中也提出了对法律执行的反思:“刑官岂易为,乃及末小子。”指出执法官员在执行法律时并非易事,即便是最底层的百姓也可能因为法律的严苛而受到伤害。“顾念同形生,安可欲之死。”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认为即使是普通人也不应轻易剥夺生命。
“苟足禁暴虐,用威非得已。”强调了使用法律手段制止暴行的必要性,但同时也认识到使用武力并非理想的选择。“所虑稍刻深,轻重有失理。”担心过于严厉的法律可能会导致轻重失衡,不符合道德与法律的理性原则。
最后,“文条岂无说,人情或不尔。”提出法律条文背后可能存在的解释空间,并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法律不一定能完全适应所有情况。“不肖常浅识,仓卒署纸尾。”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理解有限,匆忙间写下自己的想法。“恐非平生心,终坐再三起。”表达了对自己观点的不确定,担心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内心想法。“长揖向上官,秋风向田里。”以恭敬的姿态向上级告别,似乎预示着即将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先贤的追忆与反思,以及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正义、人性关怀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昔日苦征役,乃是耳闻之。
今日苦征役,乃是亲见之。
昔时役苦犹可闻,今时役苦不可陈。
陈之不能罄苦辛,陈之有耳不汝闻。
陈之又恐长吏嗔,人宁犯虎勿犯吏。
猛虎杀人人立死,长吏杀人不得死。
上悬于天,下踏实地。
长吏徵夫直入庭,长吏徵夫不容停。
一户一月凡三徵,二户男成丁一丁。
上写年岁五十零,紫膛面色今黄青。
脚气浮肿心不宁,只得出门赴王程。
回头低向役妇陈,十家为甲五为邻。
不得脱身,不敢脱身,恐贻汝祸并他人。
前日畜鸡畜至今,乡秤曾秤重两觔。
卖之可得银六分,此鸡与汝办米薪。
薪难妇采,役难夫代。
哀哉先哲言,难保谁在谁不在。
《苦役行》【明·王邦畿】昔日苦征役,乃是耳闻之。今日苦征役,乃是亲见之。昔时役苦犹可闻,今时役苦不可陈。陈之不能罄苦辛,陈之有耳不汝闻。陈之又恐长吏嗔,人宁犯虎勿犯吏。猛虎杀人人立死,长吏杀人不得死。上悬于天,下踏实地。长吏徵夫直入庭,长吏徵夫不容停。一户一月凡三徵,二户男成丁一丁。上写年岁五十零,紫膛面色今黄青。脚气浮肿心不宁,只得出门赴王程。回头低向役妇陈,十家为甲五为邻。不得脱身,不敢脱身,恐贻汝祸并他人。前日畜鸡畜至今,乡秤曾秤重两觔。卖之可得银六分,此鸡与汝办米薪。薪难妇采,役难夫代。哀哉先哲言,难保谁在谁不在。
https://shici.929r.com/shici/vbn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