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郭苍茫百物蕃,南临渤澥北乡村。
烟涵海色藏鲲屿,潮捲涛声入鹿门。
岛上红毛馀战垒,津头赤马拥云屯。
百年兵革销沈久,丽醮空闻画角喧。
郡郭苍茫百物蕃,南临渤澥北乡村。
烟涵海色藏鲲屿,潮捲涛声入鹿门。
岛上红毛馀战垒,津头赤马拥云屯。
百年兵革销沈久,丽醮空闻画角喧。
此诗描绘了台郡城楼清晨远眺之景,以壮阔的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交织,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首句“郡郭苍茫百物蕃”,开篇即以“苍茫”二字勾勒出台郡城楼所在之地的辽阔景象,加之“百物蕃”三字,不仅描绘了城郭内外万物繁盛的生机勃勃之态,也暗含了城市繁华与生命力的象征。
“南临渤澥北乡村”一句,通过方位词“南”、“北”巧妙地将城楼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既展现了地理空间的广阔,又暗示了城乡之间的对比与融合。
“烟涵海色藏鲲屿,潮捲涛声入鹿门”两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动态描写,将海面的烟雾、海色、岛屿以及潮水、涛声等元素融入画面之中,营造出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海景图。其中,“藏”字生动地描绘了海面上岛屿的隐现,而“捲”字则形象地表现了潮水的涌动,两者相辅相成,赋予画面以动态感。
“岛上红毛馀战垒,津头赤马拥云屯”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历史的痕迹。岛上的“战垒”与津头的“赤马”分别代表了战争的遗迹与历史的印记,通过这些具体的物象,诗人巧妙地将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景象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思。
最后,“百年兵革销沈久,丽醮空闻画角喧”两句,以时间跨度为线索,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溯至当下,表达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其中,“百年兵革销沈久”一句,通过“百年”这一时间概念,强调了战争的漫长与残酷;而“丽醮空闻画角喧”则以“丽醮”(古代祭祀仪式)与“画角”(古代乐器,常用于军事或祭祀场合)的对比,暗示了战争的结束与和平的降临,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战争的怀念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台郡城楼周边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珍惜。
鬓色沧海澨,弥年窘将迎。
属兹九日至,缅爱龙山名。
欣然得胜践,况乃群彦并。
碧萝引幽策,凉泉度飞觥。
志适形可忘,神舒体逾轻。
鄙劣竟何取,腼颜结华缨。
登高谢能赋,徇禄惭归耕。
幸此农事休,万宝咸告成。
庶竭一饷乐,持用夸升平。
月出众山静,天空夕云惊。
先民贵无荒,简书今有程。
怅焉难久留,振袂松风生。
北风朝将东,濛濛复江雨。
云谷淡还浓,匡庐渺何许。
水神本无心,似为行人怒。
望望落星湾,只尺不可渡。
左蠡悬孤厓,古号险阻所。
猛夫纵当前,焉用力扼虎。
忆当岚光开,诗景恣探取。
风雩寄晴峰,点也吾与汝。
晦明固有时,今昔异闻睹。
布泉水双绅,炉峰烟一缕。
船窗坐无聊,令人邈怀古。
悠悠黄鹤楼,远思孰能禦。
宁辞酒杯宽,更爱诗律富。
江氛有恒占,倚津问行贾。
冥冥白映空,洞庭浸全楚。
南风一转移,至日堪指数。
诸生故多情,侍我同笑语。
大哉天地间,茫茫分散聚。
题诗记淹留,知者书付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