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云学宦不同源,人镜风流百世存。
想见当年临案牍,必无书限误成根。
谁云学宦不同源,人镜风流百世存。
想见当年临案牍,必无书限误成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学问和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期许。“谁云学宦不同源”一句,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学习和做官的知识来源应当是统一的,都是从古代圣贤的教诲中汲取。接下来的“人镜风流百世存”则指出这些知识如同明镜一般,为后人提供了可资鉴别的标准,历经百世而不衰。
第二句“想见当年临案牍”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研读书籍时的情景进行遐想。这里的“案牍”指的是书桌和竹简,即古代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必无书限误成根”则是在说,古人在学问上绝不会因为受到局限而导致错误根深蒂固。这句话既是对古人严谨治学态度的赞赏,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学术追求纯正性的重视。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学者学习态度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知识传承和学问纯正性的高度重视,以及希望后世能够继续保持这种严谨治学精神。
翰林吉士登科早,最喜岩翁年未老。
春风迎养来京师,长日怡怡在蓬岛。
秋深勿忆故园山,便向河头买棹还。
随云暝入黄芦渚,乘月寒过碧草湾。
到家想及隆寒候,石窗依旧梅花瘦。
樽中有酒醉复醒,尘世从教触蛮斗。
屋里沾裳罗一峰,门前又报竹斋翁。
一年气运天何极,两叹交情日未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