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濑交文渚,列树间平畴。
双涧缅回合,中隐林庐幽。
结驷台省别,巾车山泽游。
停云思弥积,伐木意相求。
激濑交文渚,列树间平畴。
双涧缅回合,中隐林庐幽。
结驷台省别,巾车山泽游。
停云思弥积,伐木意相求。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寻找方伯张公隐居地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与内心的感受。首句“激濑交文渚,列树间平畴”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水流与陆地交织的景象,水波与地面的纹理相互映衬,树木与开阔的田地交错分布,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接着,“双涧缅回合,中隐林庐幽”进一步描绘了蜿蜒曲折的溪流和隐藏于密林中的居所,暗示着隐居之地的隐蔽与静谧。通过“缅回合”一词,诗人巧妙地传达了溪流的蜿蜒曲折之美,同时也为读者勾勒出隐居之所的深邃与神秘。
“结驷台省别,巾车山泽游”两句则转换视角,从寻找者的角度出发,描述了作者从繁忙的官场生活(“台省”)到自然山水间的闲适之旅(“山泽游”),体现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这里的“结驷”指乘马车出行,与后文的“巾车”形成对比,前者代表官场的忙碌与束缚,后者则象征着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轻松与自在。
最后,“停云思弥积,伐木意相求”表达了作者在自然美景前的沉思与感悟,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其中,“停云”可能指的是停留于云雾缭绕之处,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思弥积”则意味着思绪的积累与深化,表明作者在自然之美的触动下,心灵得到了深刻的触动与思考;“伐木意相求”则可能是对隐居生活的渴望,通过砍伐树木来营造自己的居所,象征着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明代士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与反思。
南来羁鸿北方客,背负严霜飞不得。
日中命尽射生手,一箭正中凌空翮。
一鸿中机百鸿惊,点空细字纷斜横。
力穷遭烹忍一死,可怜片影长孤征。
古人毕弋岂无意,登俎亦可无肉味。
至今暴殄及胎夭,杀气为妖满天地。
物生何至相吞屠,苍天变化还须臾。
坐殿忽作杜鹃去,行河岂意黄能趋。
人虫得丧无了日,客行感此泪横臆。
有弟落南今在亡,十年一字无消息。
冥鸿一来听祝辞,世间踏地皆危机。
菰蒲饱霜湖水满,见草为人汝当远。
力田望逢年,倚市胜刺绣。
十年丘里语,失火要自救。
君行半天下,何处得耆旧。
请从老庞说,龙风相赴凑。
全家隐鹿门,遗安不求富。
常时拜床下,大钟尽徐扣。
男儿惟一身,用在百岁后。
譬如营屋室,宗庙先库厩。
不闻买山隐,而有居巷陋。
君看钟鼎家,粱肉或墨瘦。
宁为卖文活,一经老学究。
出身即九折,时命乃大缪。
向来尸裹革,口语困逗留。
居然齿编贝,月粟供赁僦。
何知山涧底,鹿豕对饭糗。
文章忌随人,谨勿誇客右。
书林无浅植,笔耒有深耨。
纷纷青紫楦,后进渠领袖。
结交两任昉,设客一阴就。
卑官惭处赠,俚语致公寿。
《次韵萍乡文叔章访别》【宋·敖陶孙】力田望逢年,倚市胜刺绣。十年丘里语,失火要自救。君行半天下,何处得耆旧。请从老庞说,龙风相赴凑。全家隐鹿门,遗安不求富。常时拜床下,大钟尽徐扣。男儿惟一身,用在百岁后。譬如营屋室,宗庙先库厩。不闻买山隐,而有居巷陋。君看钟鼎家,粱肉或墨瘦。宁为卖文活,一经老学究。出身即九折,时命乃大缪。向来尸裹革,口语困逗留。居然齿编贝,月粟供赁僦。何知山涧底,鹿豕对饭糗。文章忌随人,谨勿誇客右。书林无浅植,笔耒有深耨。纷纷青紫楦,后进渠领袖。结交两任昉,设客一阴就。卑官惭处赠,俚语致公寿。
https://shici.929r.com/shici/FVxg56fr4.html
陈侯一榻悬千古,贱子何能望入府。
门前谁者高櫑具,甚口美髯方快睹。
裙衣新失大雪寺,告诉天吴烦拆补。
阴风立我铁户限,起到不供人笑侮。
迩来稍挫牙角勇,一见何知肺肝吐。
绘衣君欲试华虫,莺领吾方愧桑扈。
新篇直欲命骚仆,寸舌宁当下齐虏。
已从雁荡歌贯休,更向乌江怜项羽。
遥知笔下卷波澜,乞与胸中洗尘土。
魏侯魏侯听我语,醉里江山迭宾主。
吴歌一声落青蒲,遮莫催归啼杜宇。
江南江北知何许,万水千山话僧庑。
因君永嘉说谢客,南海维摩堪泪雨。
樽前卜试鸲鹆舞,一鬨从渠较邹鲁。
《永嘉魏秘校访仆萧寺且言出处甚详属与余同客昆山使人不能无怀魏云欲还故乡而吴中儿女森森如立竹矣因用所惠诗韵聊缀数语以塞来意韵长不复檃括资客中一噱可也》【宋·敖陶孙】陈侯一榻悬千古,贱子何能望入府。门前谁者高櫑具,甚口美髯方快睹。裙衣新失大雪寺,告诉天吴烦拆补。阴风立我铁户限,起到不供人笑侮。迩来稍挫牙角勇,一见何知肺肝吐。绘衣君欲试华虫,莺领吾方愧桑扈。新篇直欲命骚仆,寸舌宁当下齐虏。已从雁荡歌贯休,更向乌江怜项羽。遥知笔下卷波澜,乞与胸中洗尘土。魏侯魏侯听我语,醉里江山迭宾主。吴歌一声落青蒲,遮莫催归啼杜宇。江南江北知何许,万水千山话僧庑。因君永嘉说谢客,南海维摩堪泪雨。樽前卜试鸲鹆舞,一鬨从渠较邹鲁。
https://shici.929r.com/shici/6eK2GB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