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瘁终身翊赤符,岂虞一木不胜扶。
陇中已走生司马,地下何惭鬼董狐。
南北未忘先主志,桓文不道仲尼徒。
锦官城外森森柏,丞相祠堂尚有无。
尽瘁终身翊赤符,岂虞一木不胜扶。
陇中已走生司马,地下何惭鬼董狐。
南北未忘先主志,桓文不道仲尼徒。
锦官城外森森柏,丞相祠堂尚有无。
这首诗是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深情赞颂与深刻反思。诗人以“尽瘁终身翊赤符”开篇,高度赞扬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诚与奉献,他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令人敬仰。接着,“岂虞一木不胜扶”,表达了诸葛亮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的决心。
“陇中已走生司马,地下何惭鬼董狐”两句,通过对比诸葛亮和司马懿,强调了诸葛亮的智慧与远见。诸葛亮在生前就预见到了后世的变局,而司马懿则成为了这一变局中的关键人物。同时,诗人借“鬼董狐”之语,暗指历史记录者的公正与客观,表达了对诸葛亮功绩的肯定,认为即使在死后,他的事迹也应被公正地记载。
“南北未忘先主志,桓文不道仲尼徒”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诸葛亮对刘备遗志的坚守,以及对儒家思想的传承。诸葛亮始终遵循着刘备的治国理念,即使在后世,也未曾忘记。同时,诗人也借“桓文”与“仲尼徒”的典故,暗示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更在政治理念上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
最后,“锦官城外森森柏,丞相祠堂尚有无”两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成都的武侯祠,那里的柏树见证了诸葛亮的英名,祠堂则是后人纪念他的地方。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诸葛亮的影响力进行了肯定,认为他的精神与事迹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与传颂。
整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回顾与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其忠诚、智慧、坚持理想及深远影响的高度赞赏,同时也体现了对历史公正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