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接天豁岩腹,洞口垂萝荫岩木。
岩中有客忘岁年,但见花林果新熟,下有解角初茸之岩鹿。
人世苦炎热,幽谷寒淩肤。
寒热不受尔丈夫,偶坐意到羲皇初。
前跪者谁子,捧桃上献何区区。
山中宁有仆与奴,将无就学从门徒。
或疑二客沈冥道未至,犹有光气惊岩隅。
遂令山鬼敬,寻迹来相揄。
吴生作画如草草,逸气迥出人间少。
我披此图中缭绕,世间岂乏此岩谷?
呜呼图中人,以命仙佛纵不足,俯视尘寰真碌碌。
高岩接天豁岩腹,洞口垂萝荫岩木。
岩中有客忘岁年,但见花林果新熟,下有解角初茸之岩鹿。
人世苦炎热,幽谷寒淩肤。
寒热不受尔丈夫,偶坐意到羲皇初。
前跪者谁子,捧桃上献何区区。
山中宁有仆与奴,将无就学从门徒。
或疑二客沈冥道未至,犹有光气惊岩隅。
遂令山鬼敬,寻迹来相揄。
吴生作画如草草,逸气迥出人间少。
我披此图中缭绕,世间岂乏此岩谷?
呜呼图中人,以命仙佛纵不足,俯视尘寰真碌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隐士生活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岩栖道侣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首句“高岩接天豁岩腹”,以雄奇的景象开篇,暗示了隐居之地的超凡脱俗。接着,“洞口垂萝荫岩木”描绘了洞穴内外的自然景观,充满了神秘与宁静之美。
“岩中有客忘岁年,但见花林果新熟”两句,刻画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他们似乎已经超越了时间的束缚,沉浸在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之中。而“下有解角初茸之岩鹿”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岩鹿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生机,也象征着隐士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
“人世苦炎热,幽谷寒淩肤”对比了外界的炎热潮湿与山谷中的清凉,突出了隐士生活的独特魅力。接下来的几句“寒热不受尔丈夫,偶坐意到羲皇初”表达了隐士对自由与原始状态的向往,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远离世俗的纷扰。
“前跪者谁子,捧桃上献何区区”描绘了隐士接待访客的情景,通过访客的恭敬态度,侧面展示了隐士的威望与影响力。而“山中宁有仆与奴,将无就学从门徒”则体现了隐士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山中传授知识的活动。
“或疑二客沈冥道未至,犹有光气惊岩隅”则引入了对隐士修行境界的探讨,暗示了他们可能已经接近某种超凡的状态。最后,“遂令山鬼敬,寻迹来相揄”描述了山神对隐士的尊敬与好奇,进一步强化了隐士形象的神秘色彩。
“吴生作画如草草,逸气迥出人间少”赞美了画家吴小仙的画技,认为其作品充满了超凡脱俗的气息,与世间的画作大相径庭。诗人自己“我披此图中缭绕,世间岂乏此岩谷?”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呜呼图中人,以命仙佛纵不足,俯视尘寰真碌碌。”诗人感慨于图中人物追求仙佛境界的执着,即使未能达到,也比俯瞰尘世的碌碌无为要高尚得多。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自然与超脱世俗的向往之情。
幽馨细认,照絁衣冷澹,漫烧银烛。
笑伴匏卮秋色嫩,待嫁东风谁属。
铁欲生棱,奁宜渍粉,种异侯门绿。
心同酸楚,美人遥隔空谷。
太息暗换春华,情伤蔓抱,已误芳期卜。
愿报琼琚归永好,艳之绛都词曲。
绮恨难灰,朱颜有药,莫向仙灵祝。
诗肠纵瘦,杖头长此芬馥。
里仁坊里集群贤,文采风流似乐天。
社里衣冠推我老,尊前诗酒让谁先。
当时已定八翁会,今日重开九老筵。
景仰香山旧人物,千年盛事欲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