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五章明凡圣非一非二·其五》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五章明凡圣非一非二·其五》全文
唐 / 傅翕   形式: 古风

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

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舍那。

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

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盘常共和。

虽复强立名和字,只个爱痴真佛陀。

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

馀既诚心学此术,聊抽拙抱作斯歌。

行路难,路难心性实极宽。

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

(0)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第五章,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深入探讨了佛教中的哲理思想。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旨在阐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学观点。

首先,诗的开头“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以“烦恼”为切入点,指出烦恼并非单一存在,而是复杂多面的。接着,“虽复非一亦非多”进一步强调烦恼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暗示着在复杂之中寻求统一,是理解人生的关键。

“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舍那”一句,引用了佛学中的概念,将“本际”视为真理的根源,而“卢舍那”则是佛的智慧化身,意味着通过洞察事物的本质,可以达到智慧的觉醒。

“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则表达了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和谐,即使是最微小的事物,也蕴含着无限的智慧与力量。这里的“无碍体寂”指的是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和。

“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盘常共和”揭示了凡人与圣者的界限并非绝对,生死与涅槃之间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反映了佛教中关于生命轮回与解脱的观念。

“虽复强立名和字,只个爱痴真佛陀”则指出,尽管人们赋予事物各种名称与定义,但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爱与痴情的本质,即它们都是通向觉悟之路的要素。

“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强调了智慧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去除杂念,保持内心的清净。通过“无心意”的状态,可以抵御外界的诱惑与干扰。

最后,“馀既诚心学此术,聊抽拙抱作斯歌”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智慧追求的真诚与决心,以及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和传播这种智慧的愿望。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思考贯穿,融合了佛教的教义与个人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自我与智慧的深刻探索。

作者介绍

傅翕
朝代:唐

猜你喜欢

十一晚将至商家林漫望

野日荒荒向夕斜,昏尘未肯厌疲车。

春同北至还迟钝,月自东浮尚远遐。

燕草微丝看易没,商林晚色望难赊。

欲知客舍随新柳,独数烟条第几家。

(0)

晚桃一带红

浴罢新芳倦晚晖,江村累累粉香围。

从娇出艳妆梅质,于绿分红裼柳衣。

一水含情遥欲迩,六朝比色是还非。

谁怜不语珍深谷,几度春风问瘦肥。

(0)

去舟日与风逆归舟乃能顺也

幽窗晓色自江烟,云际高帆万叶联。

风本无心随所受,天微于气诏当还。

三春就我成来日,一水从人又此年。

自北自南无限思,樯声棹响漫潇然。

(0)

午窗

镇日支颐耐斗?,波烟下上习相从。

午窗入影撩情乱,望眼耽幽起骨慵。

山以春深难隐色,岸于江远易舒容。

云心久向孤篷寂,剩有閒愁不敢供。

(0)

过清江晤陈建侯主簿走笔书赠

垂白西江簿,当年南岭英。

知君能自勖,逢世少同声。

淹泊斯文色,蹉跎此宦情。

但存高士节,尚得古人名。

(0)

十四夜泊繁昌旧县镇

月自无而满,风惟西与南。

秋光时可掬,天意日难探。

绿岸同舟懒,青山对客憨。

羁人甘寂寂,或恐使星惭。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释广闻 申佳允 程通 许月卿 孟洋 赵汝燧 董俞 陶弼 梁兰 方千里 刘跂 释行海 王阮 释月涧 李道纯 邹祗谟 王灼 周弼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