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
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舍那。
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
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盘常共和。
虽复强立名和字,只个爱痴真佛陀。
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
馀既诚心学此术,聊抽拙抱作斯歌。
行路难,路难心性实极宽。
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
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
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舍那。
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
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盘常共和。
虽复强立名和字,只个爱痴真佛陀。
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
馀既诚心学此术,聊抽拙抱作斯歌。
行路难,路难心性实极宽。
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
这首诗《行路难》第五章,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深入探讨了佛教中的哲理思想。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旨在阐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学观点。
首先,诗的开头“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以“烦恼”为切入点,指出烦恼并非单一存在,而是复杂多面的。接着,“虽复非一亦非多”进一步强调烦恼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暗示着在复杂之中寻求统一,是理解人生的关键。
“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舍那”一句,引用了佛学中的概念,将“本际”视为真理的根源,而“卢舍那”则是佛的智慧化身,意味着通过洞察事物的本质,可以达到智慧的觉醒。
“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则表达了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和谐,即使是最微小的事物,也蕴含着无限的智慧与力量。这里的“无碍体寂”指的是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和。
“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盘常共和”揭示了凡人与圣者的界限并非绝对,生死与涅槃之间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反映了佛教中关于生命轮回与解脱的观念。
“虽复强立名和字,只个爱痴真佛陀”则指出,尽管人们赋予事物各种名称与定义,但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爱与痴情的本质,即它们都是通向觉悟之路的要素。
“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强调了智慧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去除杂念,保持内心的清净。通过“无心意”的状态,可以抵御外界的诱惑与干扰。
最后,“馀既诚心学此术,聊抽拙抱作斯歌”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智慧追求的真诚与决心,以及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和传播这种智慧的愿望。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思考贯穿,融合了佛教的教义与个人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自我与智慧的深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