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秕不如稗成,贵死不如贱生。
东家送丧鼓吹,西家嫁女哭声。
谷秕不如稗成,贵死不如贱生。
东家送丧鼓吹,西家嫁女哭声。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王世贞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比“谷秕”与“稗成”的价值差异,以及“贵死”与“贱生”的人生选择,诗人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固化和生命价值多样性的深刻洞察。
首句“谷秕不如稗成”,以“谷秕”比喻低劣、无用之物,而“稗成”则象征着虽小但能结成果实的价值。这里暗含了对社会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有所成就的人的肯定。
接着,“贵死不如贱生”一句,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在传统观念中,死亡往往被赋予神圣或崇高的意义,但诗人却提出疑问:如果生命本身的价值低于死亡,那么追求长寿和健康的生活是否就变得不值得?这引发了对生命质量而非仅仅寿命的思考。
后两句“东家送丧鼓吹,西家嫁女哭声”描绘了社会生活的两面性。一方面,有人在哀悼逝去的生命,另一方面,有人在庆祝新生的到来。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生命的循环,也暗示了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状态的并存。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体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
澧州吾旧契,于子为姻㜕。
况尔朴茂资,古道期跻攀。
兹将牧如皋,令我心惕然。
已闻江南北,饿殍盈郊阡。
静坤为屡震,乾玑失常旋。
狐死兔且悲,骨肉相啖残。
死者未掩骼,生者留孤孱。
古人尚平格,三极谁复论。
调燮自一邑,以为诸牧先。
萍生无根蒂,聚散故不常。
结缔水中荇,牵引随波浪。
荇性有本根,行子念故乡。
忆昔与子别,八九度星霜。
誓同鸿与雁,北徂以随阳。
一息在天涯,万里永相望。
昨日寄书至,两载病喉疮。
令我中情热,矧子讵能忘。
别长苦会短,子独去踉蹡。
岂无儿女情,歌竟长慨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