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三日馀,霏霏下人间。
胡不瑞嘉平,天于此偏悭。
忽从何处来,顷刻堆尘寰。
投隙妙能入,遇圆巧成环。
侵凌到肌骨,点缀生容颜。
凝积遽如许,扫除良亦艰。
牧羊念大窖,拥马愁蓝关。
我时巴峡观,眩晃迷江山。
认峰失白盐,问俗非乌蛮。
岂无兴可乘,扁舟正宜还。
立春三日馀,霏霏下人间。
胡不瑞嘉平,天于此偏悭。
忽从何处来,顷刻堆尘寰。
投隙妙能入,遇圆巧成环。
侵凌到肌骨,点缀生容颜。
凝积遽如许,扫除良亦艰。
牧羊念大窖,拥马愁蓝关。
我时巴峡观,眩晃迷江山。
认峰失白盐,问俗非乌蛮。
岂无兴可乘,扁舟正宜还。
这首《春雪》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描绘了春日里罕见的雪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雪之奇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诗人对此的独特感受。
诗开篇“立春三日余,霏霏下人间”,点明了时节与天气现象,春日初至,雪花飘落,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胡不瑞嘉平,天于此偏悭”两句,诗人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这场春雪的疑惑,似乎在询问为何春天的瑞雪如此稀少,流露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思考。
“忽从何处来,顷刻堆尘寰”描绘了雪的突然降临,仿佛从天而降,瞬间覆盖了大地,展现出雪的神奇与迅速。接下来“投隙妙能入,遇圆巧成环”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雪花巧妙地填充缝隙,形成完美的圆形,赋予了自然景象以生命与艺术感。
“侵凌到肌骨,点缀生容颜”进一步描绘了雪的寒冷与美丽,它不仅触及肌肤,更在万物上留下点点银装,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随后“凝积遽如许,扫除良亦艰”则反映了雪的厚重与清理的困难,暗示了这场春雪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牧羊念大窖,拥马愁蓝关”通过牧羊人和马夫的形象,展现了雪对畜牧业的挑战,大窖可能是指牲畜的庇护所,蓝关则可能是地名,这里借以表达雪带来的不便与担忧。
“我时巴峡观,眩晃迷江山”诗人置身于巴峡,面对眼前的雪景,感到眼花缭乱,江山被雪覆盖,呈现出一片银装素裹的壮丽景色。接下来“认峰失白盐,问俗非乌蛮”通过对比与疑问,表达了对雪中景色的辨识与对当地风俗的探索,白盐可能指山峰在雪中的白色,乌蛮则可能是一种地方性的称呼或文化符号。
最后,“岂无兴可乘,扁舟正宜还”表达了诗人对雪景的欣赏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或许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扁舟象征着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春雪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美丽,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思的作品。
古寺一声磬,烟开见清泚。
生平湘上吟,今到湘山里。
湘水入海流,湘源浚自此。
漓水走东南,两界注飞矢。
不踏五岭云,空骇七泽水。
颇闻祭川者,河源先海委。
兹行探其本,乾坤一掌指。
湘山连衡山,千里犹尺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