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坠千峰不自知,尚修故事水之麋。
真居峻岭崇山下,又过绿阴青子时。
幻出流觞共顷刻,款留归棹展娱嬉。
史君澹泊随民乐,先赋丰年一首诗。
身坠千峰不自知,尚修故事水之麋。
真居峻岭崇山下,又过绿阴青子时。
幻出流觞共顷刻,款留归棹展娱嬉。
史君澹泊随民乐,先赋丰年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山水间的游历和内心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赏与个人情操的寄托。开篇“身坠千峰不自知”表达了诗人在崇山峻岭中行走时那种忘我的境界,这种境界源于他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和心灵上的融入。
“尚修故事水之麋”则是说诗人还在继续撰写那些与水有关的古老传说,水之麋,可能指的是山谷间清澈的溪流,这里的“尚修”,暗示了对过往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接下来的“真居峻岭崇山下,又过绿阴青子时”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他住在高峻的山脚下,常常经过被绿叶覆盖的古树之下。这里的“真居”,表明这不仅是一次偶然的旅行,而是诗人一种选择的生活方式。"又过绿阴青子时"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时间流转的感受。
“幻出流觞共顷刻,款留归棹展娱嬉”中,“幻出流觞”,可能指的是在山间偶尔发现一处清泉,而以此为乐,共享这短暂的美好时光。"款留归棹展娱嬉"则表达了诗人不愿意离开这种美好的自然环境和心境。
最后,“史君澹泊随民乐,先赋丰年一首诗”显示了诗人对友人的记念,以及他希望能够记录下这份与民同乐的愉悦时光,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一首赞美丰收之年的诗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山水行走和生活体验,展现了一个对自然有深刻感悟、对文化有深厚积淀的士人形象,以及他对于生命中一些美好瞬间的珍视与传颂。
飞萤入苑中,念之心为悸。
玉树本同根,奈何各异地。
鬼蜮诗人讥,在余焉由□。
避之未易言,七月始还辕。
秋风满洛水,白露湿高原。
百年无多日,倏忽如云奔。
玉体王自爱,其他可勿论。
北望时翘首,何时收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