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槟榔何最美,萧笼鸡心称无比。
乍啮面红发轩汗,鵔鹅风前如饮酏。
人传此果有奇功,内能疏通外养齿。
犹胜波罗与椰子,多食令人厌鄙俚。
我今已客久成家,不似初来畏染指。
有时食鲚苦膻腥,也须细嚼净口舐。
海南太守苏夫子,日啖一粒未为侈。
红潮登颊看婆娑,未必膏粱能胜此。
台湾槟榔何最美,萧笼鸡心称无比。
乍啮面红发轩汗,鵔鹅风前如饮酏。
人传此果有奇功,内能疏通外养齿。
犹胜波罗与椰子,多食令人厌鄙俚。
我今已客久成家,不似初来畏染指。
有时食鲚苦膻腥,也须细嚼净口舐。
海南太守苏夫子,日啖一粒未为侈。
红潮登颊看婆娑,未必膏粱能胜此。
这首诗《槟榔》由清代诗人陈斗南所作,通过对槟榔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食用槟榔带来的独特体验。
诗中首先描述了台湾槟榔的美丽与珍贵:“台湾槟榔何最美,萧笼鸡心称无比。”这里将台湾槟榔与“萧笼鸡心”相提并论,赞美其非凡之美。接着,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咀嚼槟榔时的反应:“乍啮面红发轩汗,鵔鹅风前如饮酏。”形象地表现了槟榔的刺激性,让人在品尝时面部泛红,仿佛在风中饮下了一杯醇厚的美酒。
进一步,诗人指出槟榔的神奇功效:“人传此果有奇功,内能疏通外养齿。”强调了槟榔不仅美味,还有助于口腔健康,内外兼修。与波罗和椰子相比,诗人认为槟榔更为独特,过量食用也不会产生厌烦感:“犹胜波罗与椰子,多食令人厌鄙俚。”
最后,诗人以海南太守苏轼为例,说明槟榔的食用并不奢侈,反而是一种享受:“海南太守苏夫子,日啖一粒未为侈。红潮登颊看婆娑,未必膏粱能胜此。”通过引用苏轼的故事,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对槟榔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槟榔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一首富有情趣和文化深度的佳作。
我行南山中,忽忽日将午。
连冈兀如城,盘回抱林坞。
岚气郁以深,原田何膴膴。
长松挺人立,怪石惊兽怒。
道旁何青青,幽兰间芳杜。
古洞閟烟霞,流泉泻风雨。
缅怀如玉人,先期在幽阻。
停车望白云,光仪渺何许。
落日下平原,幽斋向昏黑。
朔风四座来,寒月澹无色。
青灯辉耿耿,形影在空壁。
时方畏严凝,兀坐起未得。
家僮侍其傍,为我长太息。
入厨具杯酒,园蔬夜挑摘。
殷勤置几前,相劝饮涓滴。
徘徊酌且尽,尘虑俱荡涤。
长吟复高歌,时将唾壶击。
焉知醉渐醒,转复动愁戚。
念彼故园中,儿女在家室。
寒更拥地炉,斯时正岑寂。
相思不相见,今夕复何夕。
起望牛女星,迢迢河汉隔。
南山之木,厥有本根。浩浩川流,则亦有原。
凡世之氓,孰无父母。生我育我,忧勤是保。
我疾在躬,父母怦怦。我躬既平,父母载宁。
我事父母,千载未足。云胡一朝,去我不复。
林栖者乌,则有反哺。哀哉小子,欲养无所。
岂无厚禄,岂无华缨。我无父母,于谁为荣。
靡旦靡夕,孔怀弗忘。父兮母兮,如睹羹墙。
居则以思,行则以思。音容慌焉,梦寐对之。
父天母地,覆载同德。哀哀我心,何穷何极。
先哲有训,立身忠君。我惇用之,敢怠于勤。
无敢怠勤,恒恭敬止。终焉永怀,悠悠曷已。
松陵城外长桥路,绿水逶迤带云树。
水边树里是谁家,半郭半村高隐处。
少年曾入幽并游,投老还家理钓舟。
醉卧芦花深浦月,笑呼笙鹤洞庭秋。
流光苒荏浮云改,八表神游知几载。
至今想见晋风流,犹有当时遗墨在。
我亦烟波旧钓徒,香粳炊熟脍鲜鲈。
天恩未报丹心切,敢问渔蓑泛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