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琴顽坐愁断弦,不如俯弄幽涧泉。
桃花当风未肯静,遂使陌路多谗言。
碧云迢迢天万里,缩入荒池一尺水,万物何人悟根始?
对琴顽坐愁断弦,不如俯弄幽涧泉。
桃花当风未肯静,遂使陌路多谗言。
碧云迢迢天万里,缩入荒池一尺水,万物何人悟根始?
这首诗《当西曲变歌三章(其一)》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句“对琴顽坐愁断弦”,描绘了诗人面对断弦之琴,内心充满愁绪的情景,暗示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不如俯弄幽涧泉”一句,诗人转而以自然界的流水来替代断弦之琴,表达了在音乐无法传达情感时,自然之音同样能抚慰心灵的意境。
“桃花当风未肯静,遂使陌路多谗言”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与人间的流言蜚语相联系,寓意着世间的纷扰与不公,以及人们在面对谣言时的无助与困惑。
“碧云迢迢天万里,缩入荒池一尺水”描绘了一幅辽阔与渺小并存的画面,碧云与天际的广阔对比着荒池中的一尺清水,象征着宇宙的浩瀚与个体的微不足道,同时也暗示了在宏大的世界面前,个人的力量与选择的重要性。
最后,“万物何人悟根始?”这一问句,直指生命与存在的本质,提出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生成的根本问题,引人深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的探索与追问。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自然、人性以及宇宙奥秘的独到见解,既富有艺术美感,又蕴含深邃的哲学思考。
故园风物望归迟,趁得枨黄橘绿时。
潮不失期惟自信,象非无胆愧频移。
素知天定齐荣辱,应有人嫌不诡随。
试问王家第七叔,群山何似蕺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