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不见渼陂岑,千里诗盟忽重寻。
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
清风卷地收残暑,素月流天扫积阴。
欲遣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吟。
秋来不见渼陂岑,千里诗盟忽重寻。
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
清风卷地收残暑,素月流天扫积阴。
欲遣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吟。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友人仲屯田的回应和敬意。全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以及文学创作的热情。
首句“秋来不见渼陂岑”设定了秋季的背景,渼陂岑可能是指特定的山名,但在这里更多地是一种景象的描写,传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紧接着,“千里诗盟忽重寻”表明诗人与远方友人的文学约定,虽然相隔遥远,但这种精神上的联系仍旧被珍视。
“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大树周遭生长出远处的小草,而琴弦发出了余音,这里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清风卷地收残暑,素月流天扫积阴”描绘了秋季清新的气候景象,以及夜晚明亮的月光。这些自然元素在这里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恬静而深远的情怀氛围。
最后,“欲遣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吟”表达了诗人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共同吟咏这首诗歌,同时也透露出对即将到来的秋虫鸣叫的期待,这里的“满阶桐叶”则是秋天特有的景象。
整体而言,这是一首融合了自然美、友情深厚以及文学创作热忱于一体的诗篇,展示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