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照堂前镜,照镜生白发。
莫上马头鞍,上鞍见髀骨。
富贵而销磨,无异厮养卒。
贫贱而销磨,不如长灭没。峨峨者山,洋洋者河。
河流无已,不如山高。愚为利役,贤为名劳。
富贵繁华,万古蓬蒿!
莫照堂前镜,照镜生白发。
莫上马头鞍,上鞍见髀骨。
富贵而销磨,无异厮养卒。
贫贱而销磨,不如长灭没。峨峨者山,洋洋者河。
河流无已,不如山高。愚为利役,贤为名劳。
富贵繁华,万古蓬蒿!
这首《短歌行》由清代诗人洪繻所作,以深沉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生中的富贵与贫贱、智慧与名声、山河与草木之间的对比与思考。
开篇“莫照堂前镜,照镜生白发”,诗人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照镜子,引出对时光流逝、岁月催人老的感慨。接着“莫上马头鞍,上鞍见髀骨”进一步描绘时间的无情,即使在年轻时的英姿飒爽,也终将被岁月侵蚀,留下岁月的痕迹。
“富贵而销磨,无异厮养卒。贫贱而销磨,不如长灭没。”这两句通过对比富贵与贫贱两种不同生活状态下的最终归宿,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最终都会消逝,如同那些为生活奔波的仆役或默默无闻的人一样,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峨峨者山,洋洋者河。河流无已,不如山高。”诗人以山与河的形象,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力量,山的巍峨不朽,河的奔腾不息,与人类短暂的生命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性。
“愚为利役,贤为名劳。富贵繁华,万古蓬蒿!”最后两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愚者为了物质利益而疲于奔命,贤者为了名誉而劳心劳力,最终却都可能化为历史长河中的微尘,与富贵繁华一同消逝,只有自然界的山河依旧存在,提醒人们追求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价值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自然永恒与人类短暂之间对比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