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成形自洪炉里,冷处来希热处过。
贫士橐中千日计,五侯筵上一时歌。
写将妙质传圆月,别出新裁付小荷。
只用上边三四字,从来深愧读书多。
因成形自洪炉里,冷处来希热处过。
贫士橐中千日计,五侯筵上一时歌。
写将妙质传圆月,别出新裁付小荷。
只用上边三四字,从来深愧读书多。
这首诗《钱》由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对金钱的不同态度与思考。
首联“因成形自洪炉里,冷处来希热处过”以“洪炉”象征社会或世界,暗示金钱的来源广泛,既可能在寒冷的环境中产生(如贫困),也可能在炽热的地方流通(如富贵)。这句诗通过“冷处”与“热处”的对比,描绘了金钱从诞生到流转的过程,既有寒酸的起点,也有繁华的终点。
颔联“贫士橐中千日计,五侯筵上一时歌”进一步深化了金钱与人的关系。贫士在囊中筹划着长期的生活计划,而五侯则在宴会上尽情欢歌,享受短暂的奢华。这里通过贫富对比,揭示了金钱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金钱的不同态度和追求。
颈联“写将妙质传圆月,别出新裁付小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金钱比作“妙质”,通过“圆月”和“小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金钱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和用途。圆月象征着完整和圆满,小荷则代表新生和希望。这两句诗暗示了金钱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创造新的可能性。
尾联“只用上边三四字,从来深愧读书多”以简洁的语言总结了全诗的主题。通过“上边三四字”强调了金钱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诗人对自己知识积累的谦逊态度,以及对金钱力量的深刻认识。这句话既是对金钱价值的肯定,也是对自身认知局限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钱的多角度描绘,展现了其在不同人群中的角色和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金钱与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自念老境今枯杨,徒顺儿辈求药方。
颇闻大药性炎燥,如燎于原其中藏。
是非海里石鼎煎,大药何适求云仙。
但传钟吕有妙旨,著在诗曲成华编。
诵之如射必中的,坚然不朽贯金石。
内外悉云妙在丹,吐纳何尝及津液。
此事知有行则差,种麻安得豆有芽。
北辕适楚每自失,复似入海欲算沙。
岂惟阮籍途穷哭,录录尚念太仓粟。
水云难访我辈人,风期讵知晋江客。
三百字与五千言,一指便到玄牝门。
它年肯约移玉趾,焚香促膝为细论。
浩气收还质无槁,有待斯言能却老。
小筑云卧天台山,再挂此冠供汛扫。